文章内容

北京语言大学 - 《北京语言大学报》

构建中国艺术走向国际的创新教育与传播平台

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视野下的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

2019-09-10     浏览(191)     (0)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以传承、传播中国艺术为宗旨,承担着全校中外学生的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学院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合作与传播的主要任务。学院以教学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努力提升艺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传播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艺术学院在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主要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的整体定位与整体目标,以及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摘要中省略了“发展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内容。







总体定位与整体目标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以传承、传播中国艺术为宗旨,承担着全校中外学生的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学院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合作与传播的主要任务。

学院严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努力引导各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逐渐明确办学定位并不断充实办学内涵和发展路径,强化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艺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传播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

2014年,学校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奋斗目标。艺术学院在北京语言大学的国际化校园环境中,立足国际前沿视野,发挥中国艺术的传承、传播作用,坚持传承、传播、交流、创新、发展的办学宗旨,努力塑造教学研究型的学院形象。构建中国艺术国际教育与国际传播的教学示范平台为学院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其中绘画专业、书法专业、音乐专业已经初步形成艺术学院的三大支柱型专业。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的整体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艺术类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艺术院系中颇具国内外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专业设置合理、艺术教育特征鲜明、艺术研究水平卓越、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逐步成为中国艺术国际教育理念先进的学院。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艺术学院坚持以文化素质为基础,专业能力为主体,专业实践为根本,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以富有鲜明中国艺术特色专业为基础,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高水平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2019年,艺术学院对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广泛调研同类型大学的基础上,调整了绘画、书法学、音乐学3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敏锐抓住专业人才的国家与社会需求,确定培养“专业+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定位,这无疑为中国艺术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做好了充分的人才储备。

北语的校园文化环境具备多学科、多元文化共存的优势与特色,因此,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艺术学院在专业教学方面,历来重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素养的积累,艺术学院主张通过合理的教学环节来不断提高学生们对艺术的感悟、认知与创造能力。在培养环节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门类书籍,不断沁润、滋养学生们的学术思想,使学生切身体会中国艺术的文化精神与内涵,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巧妙运用古典文学、诗词等滋养心灵,以诗情画意表达美好的情感与艺术理想,并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艺术创作的创新能力,进而顺利开启他们的艺术训练、艺术表演与艺术创作等活动。

2014年以来艺术学院学生的考研、出国升学率逐年递增,具体情况如下:2016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1人;推荐免试北京语言大学3人;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1人,日本大阪芸艺大学1人。2017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1人;天津美术学院1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1人;北京林业大学1人,推荐免试北京语言大学2人。201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1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1人,推荐免试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2人,考入罗马美术学院1人,伦敦国王学院1人。

近年来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毕业生顾雅婷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前往日本留学潜心钻研日本画,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任教于日本京都造形艺术大学,此外,毕业生孙伟青就职于罗马尼亚中国文化中心,毕业生吕婷茹任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编辑,另有多名毕业生在全国各大机构任职并获得普遍好评,以他们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充分提升了艺术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教学与科研联动发展在科研工作方面,艺术学院将充分发挥“蒋兆和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工笔画创作与研究中心”“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三大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整理、总结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成就,将其艺术精神、美术教学思想进行有效的传播与弘扬,以此实现中国艺术精髓的国际传播。在未来的科研发展中,艺术学院将树立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互为联动的模式。为积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学院已推荐多名教师参加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艺术基金西安鼓乐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和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首期 “新连环画”教学与创作高级研修班等研修课程。科研是促进教师业务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学院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依托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实现教师、学生、社会资源的互动,可以推动科研方向和教学方向的统一。同时,学院鼓励教师注重科研积累,培育高水平成果,最大限度调动学院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促进国家级教材、学术专著、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目前艺术学院的科研成果如下: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北京市及各省级项目10项,校级社科项目10余项,院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普通高等学校美术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

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学院将鼓励教师把有限的学术资源进行合理的集中整合,参照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确立艺术学科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从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入选项目中遴选出优秀课题进行重点培育,为申报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服务与公益文化在社会服务方面,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和发挥经典艺术在高校的影响力,艺术学院曾先后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名家高校行”等公益性演出、展览活动。

我们还充分利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开门办大学”,在北语教务处的支持下,开创艺术名师进课堂活动,让专业学生与艺术名家面对面,近距离感受艺术大家的风采和学识。

此外,艺术学院还针对全校开设中外学生的艺术共享课程,分为“艺术赏析”与“艺术实践”两大门类,选课学生包括几十个国家中的上百名学生,有效实现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艺术共享课让中外师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为北语带来了艺术教育的创新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为提高全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贡献了宝贵的力量。包括《音乐的传统与流行》《戏曲精品剧目赏析》《中国书法欣赏》等在内的多门特色艺术实践课程,以及音乐专业开设的民歌演唱、中国竹笛、京剧唱腔等20多门艺术共享课,均在中外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艺术学院还为石油附小开设了中国书画课、戏曲课、京剧课、民族音乐课等,在低学段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

除了常规的教学活动,艺术学院还推出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形式,2015年起,学院每周邀请来自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院、北京画院及北京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士和高校教师共同参与“留学生肖像写生”系列活动,师生共同写生的教学模式强烈激发了中外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一活动也被业内人士高度关注并收获了业界的广泛好评,正逐渐成为北语艺术学院的一大教学特色。

学院还将组织更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举办中外学生的户外写生活动,利用假期和周末组织中外学生参观、交流和分享中国艺术方面的成果,更好促进留学生对语言之外的文化艺术领域的了解。与此同时,国际化的校园环境也为艺术学院打造了丰富多元的艺术文化交流平台,艺术学院曾与美国、日本、韩国、乌拉圭、墨西哥、保加利亚、缅甸等举办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展览和演出,并多次随孔子学院进行巡展巡演活动,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为艺术学院收获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艺术学院名誉院长马振声教授的《营建大都》、艺术学院齐鸣教授的《御门听政》等作品参与文史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任务,并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进行展出,代表了北语艺术学院精湛的艺术创作水平,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无疑有效提升了北语艺术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对美育工作的重视,发挥艺术学院的作用,艺术学院还将筹备成立美育教育中心,在组织保障和师资力量上确保美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科建设现状与未来计划

艺术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持续打造艺术学院的声誉与品牌。2017年艺术学院积极申报学科硕士点,此前美术领域的硕士培养都挂靠在文艺学方向下,已培养了8届研究生。此次申请我们将绘画专业和书法专业整合提升为 “中国画创作与国际传播”“书法、篆刻创作与国际传播”“中国美术与国际传播”三个方向,这一调整无疑为实现多方向美术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2018年1月9号,教育部公示了艺术学科的授权单位,北语艺术学院顺利通过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授权,这也意味着艺术学院将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学院今后将在巩固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与创新,措施之一是我院绘画专业已经增设了新的课程,试图将文学与艺术进行更好的结合,展现语言艺术化、艺术语言化的新特点,为今后新专业、新学科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是将艺术与语言更好的结合,构建“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为中国艺术走出国门创造必要条件。艺术学院今后将进一步构建校内专业与专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良性交叉与融合,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为契机促进来自不同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学生加深了解,以艺术的方式建立彼此的信任与尊重。艺术学院也将通过努力形成一流师资团队,产出一流学术研究成果,培养出一流艺术人才的方式来引领艺术教育的未来方向,并将相应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试图在学术思想、教育方法与教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以此收获良好的国内外声誉。

艺术学科的未来建设将形成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成立1-3个新专业为建设目标,以艺术教育为普及,以对留学生开设艺术共享课为艺术教育特色的新局面。为加快艺术学科的全面发展,促进艺术学科在北京语言大学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学院还将形成艺术门类一级学科的两个学科点(美术、音乐)。艺术学院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师资规模适中,为了使学科布局更为紧凑,师资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学院正着力推进青年教师向高水平研究型提升,努力实现教师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并重。除此之外,通过打造相应的教学实践基地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让艺术学科在北京语言大学成为中国学生了解世界艺术、外国学生了解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 (艺术学院 刘山花)

绘画专业获奖情况:

1.2009级绘画专业学生李盎获第三届全国高校学年展铜奖

2.2008级绘画专业学生刘鹤获李可染画院—“北京城南写生”首届全国高校邀请展银奖

3.2009级绘画专业学生王京伟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作品展铜奖

4.2015级绘画专业学生牛健霖获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主办的“传承与创造”2017两岸大学生汉字文化创意大会优秀奖

5.2013级绘画专业学生黄丹丹创作的中国画作品 《外公家》入选“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

6.2010级绘画专业学生张文娉获第18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入围奖

7.2019年绘画专业师生代表参加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百年百校百村: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作品展

8.2016级绘画专业学生张子昂获全国青年摄影优秀奖

9.绘画专业负责人丁予茜老师、2018级研究生梅涵作品入选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百年百校百村-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美术展

书法专业获奖情况:

1.2017级书法专业学生李俞霖、吕依瞳、王炳权在2018年北京市大学生书法比赛中获三等奖

2.2018级书法专业学生汤浩在2019年北京市大学生书法比赛获二等奖

3.2018级书法专业学生赵姝均在2019年北京市大学生书法比赛获三等奖

4.2017级书法专业学生李俞霖在2019年北京市大学生书法比赛中获三等奖

5.2018级书法专业学生赵姝钧书法作品入选由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山东省女书法家作品展”

音乐专业获奖情况:

1.2017级音乐专业学生刘培桢获第四届中国扬琴艺术节一等奖(国家级)

2.2017级音乐专业学生左静汝获“粤华杯”全国杨琴邀请赛金奖(国家级)

3.2017级音乐专业学生刘培桢获“粤华杯”全国杨琴邀请赛银奖(国家级)

4.2017级、2018级音乐专业学生左静汝、刘培桢、张茹媛、张珈瑄获2018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器乐重奏专业组银奖(金奖空缺,省部级)

5.2017级音乐专业学生赵翎彤获2018国际华人器乐大赛琵琶组金奖(国家级)

6.2017级音乐专业学生张茹媛获“良匠杯”古筝比赛北京赛区金奖(省部级)

7.2017级音乐专业学生左静汝、刘培桢、张茹媛、赵翎彤、张珈瑄获全国高校美育成果金奖(国家级)

8.2018级音乐专业学生张珈瑄获2018第三届北京鼓乐节大赛银奖(省部级)

9.声乐教师马小明博士获 “2019黄龙音乐季声乐艺术周专业民族组-教师和专业院团组”民族唱法组金奖,并包揽最佳男声、最佳人气奖项。

10.2017级声乐专业学生曹瀚元获2019年“央音”全国青少年艺术展演活动(北京市)声乐项大学组一等奖及声乐类独唱项目大学组金奖。陈霞老师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11.2017级扬琴专业学生刘培桢获 “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第二届浙江扬琴艺术节”专业青年本科B组金奖、“情牵一带一路———中马建交45周年”唐韵嘉华马来西亚国际艺术节扬琴组金奖。张侠老师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12.2017级古筝专业学生张茹媛获 “2019广播之声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古筝(北京)青年组金奖、(全国)青年组金奖 ,“2019中国·扬州非遗华夏大型民族筝乐盛典全国古筝展演”专业青年组银奖。王宁老师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13.2018级古筝专业学生马卓琳获 “2019广播之声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全国总决赛”青年组金奖、“山西省第二届古筝艺术节”专业青年组最佳演奏奖、“2019中国·扬州非遗华夏大型民族筝乐盛典全国古筝展演”专业青年组银奖、“敦煌杯第五届北京国际民族器乐大赛”专业青年组银奖。王宁老师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14.2018级二胡专业学生杨晴获“2019广播之声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二胡青年组北京赛区金奖、全国总决赛金奖,第四届“‘敦煌杯’中国二胡演奏比赛”职业青年C组铜奖。宋菲飞老师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15.2018级古筝专业学生刘铭轩、郭可心获“2019广播之声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全国总决赛”青年组金奖。王宁老师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16.2017级琵琶专业学生刘晓嘉、赵翎彤分别获第二十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暨首届“昭君杯”中国琵琶艺术展演“职业青年B组”银奖、铜奖。高思超老师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17.笙专业教师凌博参加 “CCTV2019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传统组合类比赛并入围大赛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