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克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中组部、教育部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和重点马院对口支援选派干部,他学习和发扬“老西藏精神”,立足教书育人本职,发挥教学科研专长,怀着对援藏工作的崇高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西藏各族人民的真挚情谊,在有限的援藏工作期间里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祖国培养 建功援藏事业
2019年7月29日,罗克全第一次站到了西藏这片广袤高远的土地上。那天,经过一路的旅途劳顿,一下飞机,西藏自治区政府和西藏大学的同志以藏区最高贵的礼仪———献哈达的方式来欢迎远方的朋友。这条哈达,罗克全一直珍藏着。
刚到拉萨的日子里,罗克全一边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组织师生座谈、开展工作调研,了解藏大马院学科建设发展情况,一边努力克服身体的高原反应。
作为我校哲学系优秀的青年学子,罗克全毕业后留校任教。几十年来,妻子一家对他给予了莫大的关怀和支持。
他与岳父情同亲生父子。当学校领导找罗克全谈话,希望他能承担这次援藏任务时,罗克全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组织安排。回家后身患重病的岳父拉着他的手鼓励他说:“藏区需要你去贡献才干,我会等着你光荣地回来!”
一周后,岳父病危。远在万里之外的罗克全立即买了当天的飞机票赶回家,可还是没能看到老人最后一眼。匆匆料理完丧事,他又忍着悲痛,赶回了拉萨。而这,也是他在一年半的援藏工作中唯一的一次请假回家。
2019年9月,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原思政部的基础上正式挂牌成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级学科也同时申报获批,在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方向上刚刚起步;学院专职教师只有2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仅有2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最让分管学科建设的挂职副院长罗克全感到焦急的是青年教师大多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他牵头组建成立了“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起草和制订委员会章程,逐渐确立了学科方向。他积极联系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藏自治区党校和我校的专家学者多次来到学院参与项目评审、研讨,为学科发展把脉支招,并邀请了7位教授担任学院外聘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有效缓解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
他起草并组织实施了《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支援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2020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办法》,成功推选了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我校马院攻读博士学位。“在罗院长的帮助下,很多青年教师对做好科研产生了更大的激情和动力,这将对藏大马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产生巨大变化”,学院党委书记扎西向罗克全的辛苦付出表达由衷谢意。
一年多来,全院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数由前3年的3篇提高到12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项目成功申报并获批《西藏大学2020年度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100万元)。罗克全参与完成了西藏自治区重大课题《西藏自治区大、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考评体系建设研究》;担任项目主持人完成了武汉理工大学—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项项目《毛泽东关于西藏工作文献研究》;他在《光明日报》《理论探索》等核心刊物发表理论文章6篇。
“罗院长鼓励大家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未来和吉林大学乃至全国高校共同开展相关课题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学院院长尼玛次仁表示。
“不负祖国培养,建功援藏事业”,是罗克全在援藏工作笔记本扉页上写给自己的话,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金永兵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思政教学工作有着深刻体会,“罗老师在西藏大学的讲台上,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挥了援藏干部的表率作用”。
藏大马院20几名教师与几位“双肩挑”干部承担着全校近12000名学生的授课任务,教学压力很大,罗克全主动找到院领导提出申请。一年多来,他承担了2017、2018级本科生,2019和2020级硕士、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7门专业课、累计近350学时的教学任务,还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门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开创了藏大马院的教学先河。
罗克全因为行政工作,就把有些课安排到傍晚,但教室仍是座无虚席。其它学院、专业的一些同学听说有一位吉林大学的教授,都挤到教室里来上课。几名青年教师也和同学们一样,认真地坐在教室里听了整整一学期。
“老师上课的时候既特别认真又平易近人,总是启发我们能够尽量扩展思维去跟上他的讲解,每当我回答不上问题,他总是用和蔼、鼓励的目光看着我,等着我慢慢整理思路,那目光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本科生卓玛央拉说。
很多同学读研、读博的第一志愿都是吉林大学,青年教师王超说:“罗老师办公室的门总是为同学们敞开着,有了困惑随时可以去向他寻求解答。他还自掏腰包为他所有的学生和很多青年教师复印装订了20多部教材和学习资料”。
罗克全还指导学生完成了2020年度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老西藏精神”铸就新时代西藏大学生理想信念及其实现途径》的调研和撰写,带领师生参加社会调研活动:到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市克松村感受藏族群众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领导下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到江孜宗山抗英遗址追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不屈,用心体会“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国家战略。
罗克全还在西藏大学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上作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围绕“初心就是使命”和“立德树人,推进藏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等专题为全院师生开展学习报告;参加西藏大学“青马工程”培训班开班仪式,为同学们作学习动员。去年11月,他还全程用英语为2019年尼泊尔出入境服务与管理研修班的外国学员们讲授《中国国情概况》科目,得到了尼方和西藏有关部门的赞誉。
今年教师节,藏大马院的同学们组织联欢活动,为罗克全等几位老师庆祝节日。同学们那热烈的、信任的、求知的目光,他永生难忘。
最稀缺的是氧气 最宝贵的是精神
今年国庆节前,一年援藏工作已经超期的罗克全回到学校接受组织考核。当听说学校援藏工作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暂时无法接续时,他主动提出继续延长自己的在藏工作时间。
西藏冬季是漫长的,空气含氧量会降到内陆的40%,对身体是极大的考验。作为这批援藏干部中年龄最大者之一,本来就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罗克全又患上了心肌缺血,他开始严重脱发,皮肤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黝黑。可聊起援藏工作的收获,罗克全还是心怀满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作为援藏干部,就是需要不断地把‘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把国家对我们的培养回报于西藏发展的现实需要”,罗克全自豪地说。
一年半的时间,500多个日日夜夜,罗克全拒绝空转、不枉此行、没有遗憾。他对高原的执着和激情来自哪里?他用坚定不移的党性,对国家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西藏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写出了答案。
回家的日期开始倒数。罗克全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还没完成的事。自己购买的制氧机、加湿器和治疗高原反应的药品,留给新来的援藏干部;这些书给老师们,研究课题正需要;今天的《专业英语》是在藏大的最后一堂课了,去和同学们正式告别;再和青年教师举行一次座谈,叮嘱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博;答应去西藏民族大学再作场报告,课件还要继续完善;再去看一看学校旁边的拉萨河,那是他散步时最爱去的地方。
静静的拉萨河碧波荡漾,蜿蜒流淌汇入雅鲁藏布江奔腾入海。罗克全说,在自己的青年时期,曾经被一心为民的援藏干部孔繁森、援疆优秀教师孟二冬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进入新时代,为高原生态建设献出宝贵生命的钟扬,吉大人身边的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他们的精神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他只是千百援藏干部中的一个,就像这拉萨河水的涓涓一滴。可是他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创业,为全方位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建成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宏伟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