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我校主办首届土木工程湖湘论坛

9位院士、400多名专家学者共商桥梁与建筑结构的绿色化和智能化

2020-12-24     浏览(280)     (0)

图为第一届土木工程湖湘论坛开幕式现场。(廖莹/摄)


  本报讯(通讯员 叶正芳 董治佑)12月18日至20日,由我校和湖南大学、中南大学、IABMAS中国团组、湖南省公路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土木工程湖湘论坛在长沙召开。论坛以“桥梁与建筑结构的绿色化和智能化”为主题,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景全、周绪红、聂建国、陈政清、郑健龙、陈湘生、徐建、张喜刚,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李国强等9位院士和400多名专家学者。论坛全程进行网络直播,3万余人在线观看。
  论坛开幕式上,我校校长曹一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聂建国,湖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左清先后致辞。
  曹一家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我校办学历史和学科优势,表示土木工程是我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也是办学“土木特色”的主要支撑。学校承办本次论坛,是对我校教学科研工作者的鞭策与鼓励,也必将对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的建设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聂建国强调,着力建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设施建设之路,是广大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奋斗目标,也与本届论坛主题高度契合。他呼吁年轻学者将科技创新与“顶天”和“立地”相结合,既瞄准世界土木科技前沿,又解决工程问题。
  左清指出,湖南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她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将视野投向湖南,为湖南开放崛起汇聚更多优势资源。
  本次论坛上,周绪红、聂建国、陈政清、李国强先后为论坛作特邀院士报告。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全球建筑业规模巨大。”周绪红在题为《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技术若干思考》的报告中表示,中国近10年建筑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19年总产值近25万亿元人民币。近年来全球建筑业劳动生产效率增长几乎停滞,主要原因是建筑业劳动力缺乏且成本高昂,科技含量低。他建议,组织智能建造领域学科交叉融合、跨界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团队;加大资金投入,攻克新材料、工业软件、融合算法、高精装备等卡脖子问题,掌握智能建造关键核心技术。
  “结构选型和结构体系是影响工程结构性能的主要因素。”聂建国以《关于结构选型和结构体系的思考》为题作报告,提出了未来工程结构应具备高性能、长寿命、低消耗、低排放等特征,并诠释了各特征的内涵要求。基于大跨度混凝土结构、中小跨径钢结构桥等存在的施工困难、现场焊接量大等问题,聂建国建议优先使用钢混组合结构,充分利用钢的抗拉性和混凝土的抗压性。
  陈政清以《悬索桥加劲梁的多阶涡振与防治》为题,介绍了涡振的基本理论,分享了近年来湖南大学在悬索桥多阶涡激振动与控制理论、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及多阶模态涡振振幅预测方法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指出了此类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从阻尼比对桥梁结构涡振敏感性、人群加速度耐受力差异性、涡振出现的原因等角度分析了虎门大桥等发生的涡振情况,且提出了应对桥梁涡振的四条建议措施。
  “火灾下钢结构为何会破坏?”李国强以世贸大厦、马德里Windsor大厦等建筑物的火灾倒塌事故为切入点,从标准火灾升温曲线、高温下钢材力学性能及结构件耐火时间极限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他在报告《钢结构抗火研究的重要进展及其应用》中介绍了传统钢结构抗火设计方法,从结构耐火能力的设计及确定方法、钢结构防火保护的试验标准、影响钢结构耐火能力主要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同时分享了针对各类问题的研究进展。
  中南大学教授余志武、长安大学教授贺拴海、厦门大学教授雷鹰、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蔡春声、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石鲜明、我校教授张建仁等专家先后为论坛作特邀报告。论坛还设置了47个分论坛报告,高校学者、企业专家聚焦当前桥梁和建筑结构的绿色化与智能化两大热点问题,紧密围绕创新技术和实际应用展开了交流和讨论,为充分实现桥梁与建筑结构的智能、互联、开放、共享和塑造绿色、低碳、高效、低成本的智慧建筑系统探索了诸多可行方案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