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民族学院 - 《四川民族学院报》

剑指网络电信诈骗

2020-12-10     浏览(137)     (0)

本文主要介绍了网络电信诈骗对大学生等网络社会主体的危害和防诈骗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呼吁网络社会主体提高识诈反诈意识,净化网络生态。 关键词:网络电信诈骗,防诈骗,大学生,识诈反诈意识,净化网络生态


“在线接单,一单一结,兼职刷单,动动手指就能赚钱。”

“你的一位手机联系人在XX上将你设置为‘忘不了的人’,点击下方链接立即查看”

……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大家对这类消息一定不会陌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这类信息总会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发送到我们的手机里。刷单返利、冒充客服、虚假贷款、发放补助……网络电信诈骗作为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衍生物日益泛滥,披上各色外衣活跃在各大平台。

我们大多数人对此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忽略,或是将其当做垃圾信息删掉。但就是这样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垃圾”,很可能让你不经意就掉入巨大的陷阱中。

刚考上大学的女孩因为家庭困难,向教育部门申请了助学金,2016年8月19日,一通自称“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来电通知她马上可以领到这笔钱。但就因为这通电话,女孩子失去了家里辗转凑齐的近一万块学费,失去了对前程的憧憬,更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这样一通“假电话”来自一个网络电信诈骗团伙,通过发放助学金需要激活银行卡的借口实施诈骗。这就是轰动一时,点燃公众对网络电信诈骗怒火的“徐玉玉案”。

“准大学生竟然会被这样的小伎俩骗到”“可惜,钱没了还能再挣,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骗子太可恶了,一定要严惩”……事件曝光后,网上众说纷纭,但却鲜少出现“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我们要对电信网络诈骗有了解,要提高自己的识诈意识和反诈能力”这类声音。

现在,技术更新迅速,往日中大奖等老牌诈骗形式早已过时,犯罪者更懂得利用人们最关心的人或事作为切入点,利用人们对新事物的生疏,创造出大量新的、让人难以防范的犯罪手段来实施诈骗行为,达到骗财目的。而人难免会有糊涂甚至是钻牛角尖的时候,尤其是身处校园内,涉世未深却又频繁使用网络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网络电信类诈骗的实施对象,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成为此类犯罪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我省高校共发生网络电信诈骗案件1300多起,涉案金额3000余万元。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正逐年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采取重拳打击,也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我们仍然没办法从根源上遏制诈骗的发生。我们相信那些犯罪团伙最终都会被绳之以法,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一旦被骗,即使报警备案,钱财能被如数追回的也很少,甚至钱追回来基本无望。若是等事情发生后,再依靠法律力量去解决,未免为时已晚。

为了尽量避免这些不必要的伤害,提高自身对网络电信诈骗的辨识能力和防诈骗意识,需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冒充好友、校园贷、刷单返利、虚假征信等是最常见的伎俩,若是见到这类信息,不要理会,果断删除。所有利益诱导性信息都不要轻易理睬,所有现金来往一定要当面或电话联系本人确定,以免损失惨重。凡是遇到可疑的短信或电话需要登记个人信息的,要点击链接进入陌生网站的,只要拿不准,就通过线下营业厅、官方网站等官方渠道核实,做到不轻信、不回拨、不点击、不泄露、不汇款。同时,多关注网络犯罪法制宣传来提高自己的防诈意识和识诈能力。

我们作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中的陷阱,积极参与和维护网络电信安全,净化网络生态。若不幸被骗,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我们的权益,剑指网络电信诈骗,让罪犯无处遁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