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南通大学在全省率先开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教育学、法学等专业的5位教师轮流走上讲台,采用理论讲授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为201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解相关的十个专题。学生们感慨地说:“这门课程的开设正当其时,不仅能让我们入耳、入脑、入心,更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将来更好地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南通大学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推动本科教育改革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总体要求,从政策引领、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多个维度,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统筹规划 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理解中国革命文化必须站在‘了解之同情’的立场上,即了解时代境域,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生存的艰难与中国革命的必需与急迫,充分感知革命先烈为中国富强而艰苦奋战、为社会安宁而甘于献身的大爱精神。”在艺术学院开设的《中国革命美术赏析》课程中,闵靖阳教授生动地讲述了中国革命美术史。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更加懂得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会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肩负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使命,为新时代美术培根铸魂。”课后,美术师范181班亓浩冉深有感触地说。这门课程也成为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国红色美术在线课程。
以课程建设为引领,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持续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根本所在。为此,学校制定出台了《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明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组织保障,并配套出台《南通大学美育工作实施细则》和《南通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力求在课程中融入美、实践中创造美、文化中传承美,拓展课程的“美育”功能。
与此同时,学校着力抓教学教改、专题研究,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遴选50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进行覆盖所有学院的“课程思政”示范课教育教学试点改革。围绕课程思政建设这一核心点,学校开展“教授本科教学示范月”活动,在学院遴选2—3门先行“课程思政”课程进行示范,每门示范课至少有3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开展教授示范课活动53场,引导教师将思政内容贯穿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建设、交流研讨、作业布置等各环节,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今年,学校有7项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批省高教学会专项立项课题。
技能培训 搭建思政育人平台
落实“课程思政”,主体在教师。为此,学校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引导老师深入发掘和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
今年10月份以来,一场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如火如荼地举行。从学院院长、到资深教授、到青年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