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我校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吴良宝教授1971年出生于江苏新沂,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战国文字、历史地理的研究。他在简帛、货币、玺印、兵器等多种先秦秦汉出土文字资料库中耕耘,投身于文化探源和历史勾稽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战国及秦代地名全编”等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出土两汉器物铭文整理与研究”等3项。主持在研的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出土先秦文献地理资料整理与研究及地图编绘”、国家语委重大项目 “出土文献典型资料分类整理与解读研究”等。缘起:初识古文字吴良宝学习、研究古文字,缘起于个人爱好。1989年,他考入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但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1993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的高中任教,坚持自学古文字。北大沈培先生,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写信鼓励他:“不必贪多,每天有那么一会儿,读那么一点点儿,然后仔细琢磨,收获也许是不少的。”1995年他考入我校古籍研究所,开始接受系统的学习与训练。
在古籍所,吴良宝先后学习了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字形、金文研究、甲骨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等专业课程。毕业后他留在古籍所任教,随后在导师吴振武先生的指导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这一时期,他尝试着对东周时期的金属货币进行全面整理与讨论,后来他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历史地理上,开始研究战国时期官印、兵器、货币上的地名,以此来考证战国时期的政区地理与各国疆域的历史变迁等。这次 “跨界”也开启了吴良宝在战国历史地理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历程。
多年来,吴良宝主要从事战国文字以及战国历史地理研究,已出版 《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 《战国楚简地名辑证》等专著,承担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7项,在 《中国史研究》《文史》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特别是今年7月出版的 《出土文献史地论集》,集结了在出土文献与历史地理等研究领域作出的成果,主要通过将战国秦汉出土的简帛、货币、玺印、兵器上的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集中探讨了战国秦汉历史地理研究领域里一些聚讼纷纭的问题,并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和论证,如对文献资料中 “同名异地” “同地异名”等现象进行考证,这对推进战国及秦汉时期历史地理研究具有现实性意义。谦行:匠人精神正如吴振武先生所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将所有出土先秦文字资料中不认识的字辨认出来,进而把资料中读不懂的话 “译”成能读懂的话。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到诸如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等其他层面的研究中去。这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探源和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40多年来,考古工作的繁荣开展、新发现的古文字材料层出不穷,吸引着青年学者的参与研究、薪火相续。 “古文字研究所有的学问都是开放的,今天的结论明天就会因为新材料的出现而有所改变,年轻学者一旦进入这个象牙塔,付出的将是一生的痴迷,得到的也是一生的快乐。”
吴良宝正是凭借着对古文字的好奇和热爱,开启了漫长的学术求索之路。 “战国政区地理研究的难度比较大,原因在于传世文献记载有阙或语焉不详,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三晋、燕与楚国的郡的职能、齐国所谓 ‘五都制’的真相等尚未真正解决,出土文献对此虽有所补充,但各国的地名材料多寡不均、相当数量的地名又不见于文献记载,加上同名异地、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等因素干扰,实际研究工作面临着很多疑难问题的制约。”作为我校古文字专业团队中唯一专心于战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吴良宝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在整理基础性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他不断将现有的出土材料与文献记载进行系连,最终形成了近乎完整的战国秦汉政区地理演变资料库。
如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古文字研究的重要手段,为古文字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吴良宝研究的战国诸侯国疆域变迁及历史地图编绘,既是研究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史稿地图集》虽然是最重要的两部地图工具书,但由于定稿时间较早,某种程度上已不能满足目前战国史地研究的实际需求,于是他借重大项目开题之机,从武汉大学请来专业人员,现场教授学生如何掌握arcgis绘图软件,进行战国时期历史地图的绘制,极大地便利了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中,吴良宝主要为研究生们开设古文字技能课和战国文字课程,要求同学们在就某个问题进行研究时,一定要将资料 “一网打尽”式的搜罗全面,搞清楚问题研究的现状和相关资料的时空坐标。在一次古文字技能课上,他为同学们分享了业界泰斗写的文章,不少学生一开始无条件地接受了名家的推论。吴良宝却直截了当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接着脱口而出一连串文章和书籍,把发行时间和出版社都介绍得相当清晰,并告诫学生们不要迷信权威,熟读名家论著并不等于无条件地全盘接受,要逐步学会独立思考,要靠材料和证据说话。传承:立德树人师道光芒,薪火相传。我校原副校长吴振武先生是吴良宝的导师。吴良宝读研时经济拮据,但酷嗜买书,近乎痴迷。有时买书的势头太猛,会被导师批评几句,但遇到重要的资料吴振武先生会主动自掏腰包为他购买。老师的治学理念和学术态度一直影响和感染着他。“老师在学问上的事情从不含糊。我呈交的读书笔记都及时予以回复,有时甚至逐句加以批改,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并告诫说不要对不懂的问题随便发表意见,也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他很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跨界研究,发挥自己的专长。”
“作为老师,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既传授知识、把关学业也要关注成长”,这是吴良宝的育人理念。对待学术他以严厉著称。在博士生发表论文成为硬性规定的今天,吴良宝依旧秉持着从导师那里传承来的箴言: “鼓励大家写作,但谨慎为文,要挑出具有创新性、能拿得出证据的问题来写。”马立志是吴良宝的博士生,在他写作第一篇论文的过程中,吴老师不厌其烦地提出修改意见,几页的稿子,遍布着密密麻麻的批改痕迹。2020级博士新生赵堉燊是吴良宝的硕士生,今年由于疫情,博士入学考试推迟到了6月份,为了缓解学生长期备考的压力,他专门发微信给予鼓励。在博士生顾王乐看来,导师无时不在关心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正是在老师的鼓励和悉心指导下,我才鼓起勇气投稿、发文章。”每每收到新出版的著作和刊物,他也会拿来送给学生,敦促学生阅读和学习。
一流学科团队掌握着打开古文化神秘宝库的钥匙。我校古文字专业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研发的 “中华字库”工程的第七包 “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课题,是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首个超千万元的重大项目。这个团队同时是 “2011”计划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的核心参与单位。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42载,挂靠在吉林大学,一直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科的发展和研究队伍的壮大。
寓古于新,传承有序。一代代古文字研究者们,在广袤无边的文化大地上,脚踏实地、坚定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古文字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他们步履不停,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