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福建理工大学 - 《福建理工大学报》

建言 “十四五” , 献计强校策, 我们有话说

2020-11-30     浏览(440)     (0)




  教授代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叶晓云:
“十四五”期间,学校应推动学科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一是提高学科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凝炼团队的特色优势来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增强学科平台科研服务社会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横向科研课题立项等,满足企业需求。注重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并鼓励“以老带新”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反哺团队和平台的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三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基本的科研素养,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营造浓厚的研究生学术氛围。完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强化学院之间或学院之内的科研团队成员及其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促进科研资源利用最大化。
  民主党派代表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周景亮:
学科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合作精神、责任心和担当意识的有效途径。“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三创教育的指导工作。一要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包括指导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及经费、场地等物力资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充足的条件支撑。二要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学业保障、学分加分等制度提高学生参加科创竞赛的积极性。三要改革项目管理制度,对于相对成熟的项目将每年申报改为每年结项报告,经费予以持续支持,使得学生科创项目有传承、有积累、有沉淀。
  民主党派代表 土木工程学院 周继忠:
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学校要重点谋划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立德树人,纵深推进。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推动立德树人向纵深发展,服务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二是服务需求,特色发展。立足学校大土木、大机电办学特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三是目标导向,一流引领。对标一流学科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目标明确、支撑充分、保障有力的战略支撑体系。四是立足实际,内涵发展。准确把握学校办学优势、基础和潜力,客观分析问题和不足,利用好省部共建平台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五是加强“十四五”规划与学校发展战略现有顶层设计的衔接,确保目标一致、举措互促,共同推动学校发展。
  无党派人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郑婵:
展望“十四五”,学校要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在新工科领域持续发力,提升学校的影响力。抓住新工科改革契机,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整合资源、提炼优势、查找不足,加强校校交流合作,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二是走好绿色化智能化道路,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坚持产教融合理念,重点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卡脖子环节,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五大金课”,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的核心竞争力和全国影响力。三是紧盯科技研究发展前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和促进学校各学科与国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或研究团队间的合作与交流。四是为青年博士和教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规划定位,助推青年人才成长。
  青年教师代表 互联网经贸学院 李婷:
立足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链接省里文件,将重大工程项目化,将项目专栏化,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福建省“十四五”规划的盘子。以工程科学为基础,进行全景的大生态、大空间、大工程模式探索,打造一流的生态科学大工程学科,积极探索新领域,迅速占领制高点,实现领域上突破。根据互联网经贸学院“应用型、高质量、国际化商科”的定位,支持互联网经贸学院一级硕士点建设,加强国际化对接,将鳝溪校区纳入全校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推进校区之间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动国际综合型教学科研大楼建设,加强与京东集团合作,促进高校MBA项目的对接合作。
  青年教师代表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花海燕:
“十四五”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期。一是以新时代需求为引领,依托新工科专业集群优势,亮化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加大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力度,促进高质量的专业建设。二是顺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快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多元融合智慧教学模式的普及度。三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推进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健全“产、教、研、创”四维融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以新机制、新模式全面激活教师队伍的创新潜力,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建设“教学—科研—创新—服务”一体化融合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全面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青年教师代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巍:
“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一要立特色鲜明的标识,在全国高校中定位。作为地方性理工大学我们要树立特色鲜明的标识,让人一听到校名就能够说出我们的特点。二要有争创一流的胆识,在教育改革中占位。把握“双万计划”、“四新建设”和“五大金课”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领域,提前谋划布局、发挥特色,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级精品,在本科院校地方赛道中发挥优势,在全国一盘棋改革中提升占位。三要凝聚团结协作的合力,在学科团体中争位。打破专业壁垒,集全校之力,全力培育有潜力的中干在全国高教及评估或认证委员会争取一席之地。
  辅导员代表 土木工程学院 陈清耀:
“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守住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底线,提升学生工作特色和亮点的高线。一是拓宽学生工作格局,着力增强“新工科”建设和“新文科”建设与学生工作的融合度,从学科建设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打造特色品牌工程。二是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健全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丰富第二课堂,推动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三是以“受助—认知—思源—回馈—传承”为主线,进一步完善校友工作体系,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积极营造校友文化氛围。
  学生代表 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 陈逸凡:
目前,部分同学缺乏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和行动,学校能源浪费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加以改进:宿舍园区内增加垃圾分类回收点,推广使用新型节能、环保的产品;成立节能小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能源运行设施的日常巡查、维护保养以及能源消耗的动态监控;培育绿色校园风尚,提高全校师生员工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意识。
  (发展规划办公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