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态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消极的人生态度会使人意志消沉、走向歧途,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则是人们漫长人生中的引路灯,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美好的幸福生活。苏轼一生坎坷多难,多次被贬、仕途不顺,又受丧妻别离、背井离乡之苦,但他却依旧能够在这种充满苦难中的日子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用短短百来字向人们展现了他面对人生苦难、悲欢离合、自然常理时自信、坦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虽为“醉言”,却字字皆为真理。
苏轼是孤独的,在此阖家团圆之际,却没有人与他共享这良辰美景,无人对酌,他只能“把酒问青天。”苏轼的孤独无处可发,他举杯问青天,奈何青天不作答。苏轼是苦闷的,面对黑暗的政治斗争,他不得不选择退避,但又有一腔为国效力之热血,无处可发。面对这种人生的孤苦与不幸,苏轼醉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有充分的自信,对于自己的才能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他依旧想要入朝为官,为国效力,但又无奈于朝廷之上的政治风云变幻,只好远避民间,道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是一种出世与入世的双重矛盾,他既向往“天上宫阙”,又留恋人世间的“清影”,当他产生寻仙问道、消极出世的想法之时,自信超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即刻战胜了那些消极的想法。丙辰中秋,苏轼大醉,醉在坦然面对人生孤苦,以自信超脱的心态去战胜世间的难题。
从古至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曾经受过别离之苦,面对离别,大多数人是无奈的,只能将离别时的悲伤悄悄转化成离别后思念。苏轼也是如此,在这个明月皎洁的夜晚 , 他 醉 道 : “ 转 朱 阁 , 低 绮 户 , 照 无眠。”月亮底底地挂在有精致雕花的窗户边,而他却依旧没有丝毫睡意,他在思念,思念那身处远方的弟弟,然而这种思念却得不到释放,所以他选择淡然地面对人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并把它上升到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那便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相隔万里,但是希望亲人们可以平安康健,一生顺遂。面对悲欢离合,苏轼是旷达的,他把对兄弟之情的怀念之中惆怅和哀怨转化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并祝愿天下离人早日团聚。丙辰中秋,苏轼大醉,醉在安然面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淡然旷达的心态去接受离别的怅惘。
昼白夜黑、四季更替,自然规律的变幻从始至终就是不可控制的,而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世间万物的变化,征服自然还是被自然征服,成为了很多人心中不可释怀的过节。面对自然常理,苏轼醉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他眼中,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自然界中月亮的阴晴圆缺是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的,既然难以周全无法改变,那为何要纠结于此呢?不如尝试着去接受它、适应它,努力使它成为人生中的助力,他深知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极其渺小的,人类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自然一丝一毫的,只有顺应自然,包容规律的变化,才能在渺茫的人世间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苏轼以他博大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量面对自然界万物的变化,认为自然常理,无需感伤。丙辰中秋,苏轼大醉,醉在顺应世间万物变化,以开阔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自然规律的变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同时又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无论是人生中的苦难、人世间的别离,还是自然的变幻,他都能以一种自信、豁达、超然的态度去应对,他的思想既深刻又复杂,以别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去面对人生的不幸,随遇而安,一生都保持着平静宁和的态度,达到了许多人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