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 - 《徐州医科大学报》
徐 州 历 史 文 化 月 活 动 征 文
英 雄·彭 城
我这个人向来是不喜欢游山玩水的,也无意去看什么名川胜迹,大抵心里觉得生活的乐趣不在于此,于是来徐州三年,并未去过什么景区,但淮海战役纪念塔一直是我心头的一个念想,时常提起,又屡屡搁置,淮海战役发生七十二年后的初冬时节终于赴约。
心底对此的一份偏执,或许潜意识里觉得是淮海战役塑了这一方土地的魂魄。
日暖无风,很适合一个人静静地去缅怀些什么。纪念园里人不多,有几队小孩子穿着一样的衣服,由几个大人领着叽叽喳喳排着队走来走去,大概是某个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除此以外就只有零散的几个人。从园林中心广场向北走就是淮海战役纪念塔了,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有气魄一些,很有威严感。想要走到塔前观察,还得走上一百二十九级台阶,当然这数据是我事后才知道的,当时只觉得这台阶着实高了些,即使心中早已笃定要爬上去看看,行动前不免有些犹豫,倒是身旁一对老夫妻走的豪迈潇洒,背着挎包,脚下利索得很,大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英雄气概。
这样一来倒显得是我畏难而娇气了。但说起来,我从小就是这样的人,做事犹豫不决,性格唯唯诺诺,不果断,不勇敢。正是如此,三年前得知我要来徐州读书,身边的朋友倒也宽了心,都盼着我来这帝王之乡沾沾英雄气。如今看来,这三年在徐州耳濡目染,终只学得“英雄”之皮毛,骨子里还是那个南方长大的小书生。
当我终于爬到了台阶的尽头,站在淮海战役纪念塔面前时,日头渐渐毒辣起来,塔身正面“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威严,塔座上刻着的碑文和浮雕无声诉说着淮海战役里为解放祖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们,是多么的光荣和伟大。
更吸引我的是围绕着纪念塔的那镌刻三万多名烈士名录的围廊。我深信宏伟高大的纪念碑只是对烈士颂扬与纪念的象征,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抽象化的东西,而我更想真正地接近长眠于徐海大地上的三万多名英雄。
我站在纪念塔周围的围廊里。看着墙上的篆刻着的三万多烈士的名字,我在每一堵墙前都停下脚步,只为了努力让自己的目光从墙上每个名字上经过,好像在迫切地寻找着什么,但又不知所求。我真的在想,这些伟大的人,如果没有经历战争,他们此刻会干些什么,也许他们有自己的家庭,也许他们有不足与外人说起的属于自己的小爱好,如果不是穿上了军装提起了枪,也许他们也喜欢在盛夏黄昏喝二两白酒和朋友吹牛,也喜欢在大雪封门的清晨用辣汤和烧饼唤醒一天的活力,就像现在普普通通的徐州市民一样。然而这些我们再也无法了解,他们为解放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和数万人的名字一起留在了这片围廊的高墙上。
正当我伫立凝视着烈士名录时,一个满头大汗的小男孩从我面前跑过,大概就七八岁的光景吧,皮肤稍黑,但从头到脚都散发着一种蓬勃生长的生命力,他的母亲从身后赶来牵起他的手,低声说道;“别跑,你好好看看墙上这些名字,是墙上这些爷爷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他们是大英雄。如果祖国有需要,你也要像他们一样去保家卫国,明白吗?”
小男孩没吱声,但是我看到了他的眼睛,我本以为孩子对母亲的那番话应该是似懂非懂,可男孩眼神中没有透露出丝毫的怀疑或者疑惑,而是那样的坚毅和笃定,想必这样的爱国教育已成为了男孩成长的一部分。那样清澈而富有信念的眼神是我多年来未曾见过的,我从那眼神中找到了我在烈士名录里未找到的答案,那是英雄气概的延续,一代又一代,从未于徐州人的血脉中抽离。建立淮海战役纪念塔,镌刻三万多烈士的名字于围廊之上,这一切只是纪念英雄的一种方式,是对过去的缅怀,而只有下一代,那无数的男孩眼中的对英雄的崇敬,对保家卫国的信念,才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稳定继而前进的希望,那是底气。
我想是这个小男孩的眼神让这座淮海战役纪念塔更有意义,或许他今后真的会成为大英雄。? ? ? ? ? ? ? ? ? ? ? ? ?(席元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