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两个强国”战略下青年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郝秀清    
2020-12-10     浏览(354)     (0)





  编者按: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特开设“学习贯彻进行时”专栏,刊发党员干部、广大师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学习心得或理论阐释文章。本期特刊发机电学院教授郝秀清的学习心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目前 “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世界各国为抢占创新制高点展开了激烈角逐,并随着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种竞争愈演愈烈。
  先进制造技术承载着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率收敛的重大期待,承担着重塑国家制造系统竞争力的重大责任。在新一轮科技创新热潮中,高校是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为国家培养制造强国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既承载着接续奋斗、载梦前行的使命,也肩负着开源活水、立德树人的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制造强国战略的接力跑中,高校青年教师要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认清使命、强化创新、勇担重任、拼搏奋斗。
  一、落实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和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高校青年教师不仅要自己具备强烈的家国情怀,更要传递家国情怀,要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情怀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明礼诚信、团结友善,让学生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的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将学校王适存教授、陶宝琪院士、张幼桢教授等老一辈南航人航空报国的动人情怀为事例,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他们的优秀道德品质、爱国主义精神、纯粹的研究动机和杰出的科学贡献与领导才能,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触动,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坚定的志向投入到学习中。
  二、树立学习理念,提升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一名从事制造方向研究的教师,需要时刻保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意识,对学术时刻保持饥饿感、危机感,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比如,目前在航空航天等一些关键重要零部件的制造过程中,还存在从材料到工艺和方法等不同方面的问题亟待突破和解决,而这不仅关乎技术的先进性,更关乎国家军事实力和人民安全。再比如,目前由于中美经贸摩擦,中国面临无“芯”可用的境地,究其原因在于制造装备光刻机。光刻机是一种极其精密的机器,一台光刻机甚至需要十万个零件组装,在这些零件中不乏高技术的精密部件,而这些技术往往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握,在美国的打压下,进口这些零件就成为了难题。所以,国家这些重大制造难题需要更多的创新方案,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
  三、坚持以人为本,丰富育人模式

       高校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典型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标准。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学生管理人员或行政人员,都需要跳出“管”的思维定势,要善于在“理”字上下功夫,“理”顺学生的心绪,“理”清学生的需求,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良性互动。还要注重育人模式的多样性。培养高质量人才,需要我们教师先从传统填鸭式理论教学的模式中跳出来,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有所“感”;在课堂教学之外,坚持实践育人,让学生学有所“用”;坚持创新育人,鼓励学生多参加科创活动,让学生学有所“悟”。
  此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产品精益求精的品质必须追求细节。比如一些关键零件的制造必须通过极长时间的手工打磨,甚至需要数月数年的时间。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需要贯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和科创活动过程中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永不服输。“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只有培育出大批具备创新精神的高技能青年,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建设制造强国的伟大事业。
  四、开阔国际视野,彰显中国智慧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对国际化人才的强烈需求,同时造成了世界性的人才短缺和人才争夺白热化。“两个强国”归根于“人才强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青年教师应顺应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不断开阔自身的国际化视野,不仅使自己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更要培养拥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培养国际视野,需要立足国家利益,坚持开放包容,结合国家实际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保持对前沿科技文化研究的求知欲及钻研精神,把国际化融入学术研究过程,提升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在国际重大问题中,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中国大国青年形象。
  助力制造强国,你我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