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我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交叉融合”重要指示,发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优势,秉持需求指引、服务大局、激励创新、持续支持、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通过干部互兼,助力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学校以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为牵引,首先出台了《西安交通大学推进学科交叉的实施办法》,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涉及学科交叉方向布局、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平台建设、团队建设、教师校内双聘机制等若干方面,优化学科结构,找准优势和特色,突出建设重点。学校选派 30 名副职干部到教学科研单位交叉兼职,构成近 70个学科交叉融合点,同时选派各学科优秀年轻教师赴相关学院挂职,进一步丰富学科交叉门类,增强学科交叉动能。在此基础上,强调以“关键少数”为抓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学校党委明确干部岗位职责,要求互兼干部作为班子成员参加交叉学院的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全过程深度参与交叉学院的决策及运行过程,充分发表意见,提升参与度和决策的科学性。在提升资源整合力度上,通过互兼机制,使“强势”学院带动“弱势”学院,“资源丰富”学院带动“资源贫瘠”学院。同时,改变现有教师依据个人研究兴趣点开展合作的随机模式,推动参与跨学科学术活动,打破“信息屏障”,统筹实施交叉研究项目。为了提升组建团队力度,通过干部互兼,实质性地参与交叉学院工作,组建大团队、申请大项目,深化学院、学科间学术资源软硬件的共享,淡化边际界限,推进共建共融。以干部互兼推动不同学院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和信息共享,简化工作流程,提升行政效率,并撬动制度、条件、资源等保障机制持续改革创新。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和企业联合组建了若干个未来技术实验班,瞄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布局 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储能等新兴前沿交叉方向,带动各学科快速发展。学校目前设有 7 个交叉学科博士点,着力培养能解决复杂前沿问题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以干部互兼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搭建平台,通过项目牵引,推动教学资源汇聚,实现团队式学生培养;推进“通专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建立跨学科课程和知识体系,以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平台共享、出国交流项目等为抓手,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理工科学生学文史哲、文科学生学数理化的综合培养理念;在科学研究方面,既有助于交叉团队建设、联合申请项目、联合打造高水平研究成果,又有助于解决相近学科教而不融、合而不专问题。
学校以干部交叉兼职为重点举措,立足于持续举贤选贤,放眼学校各个教学科研单位、各个学科,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了解考察,提升干部选任科学性。在组织保障上建立环环相扣又统筹推进的全链条机制,增强干部工作投入度。推进选任干部由偏重“选”向统筹选拔、培育、管理、使用转变,拓展延伸干部培养链。干部互兼有助于多岗位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使其进一步拓展视野,熟悉不同学科管理架构,经受吃劲岗位和双肩职责的锻炼,提升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和学科把握能力。通过干部互兼,充分加强了学院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打破“行政壁垒”,让日常的合作更紧密,让带动的节奏更相谐,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彼此支持、共通协作,取得学校建设发展、重大科研成果突破的价值最大公约数,为高等教育改革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按下了“加速键”。
(柴渭 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