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徐州矿工报 - 徐州矿工报

“骏马”奔驰在煤海

——记全国劳动模范马奔

作者:◎首席记者 刘洋    
2020-12-04     浏览(163)     (0)


1米9的大高个儿、身材瘦削笔挺,有些狭窄的过道,别人正面走,他要侧身挪;别人直立过,他要弯腰拱——徐矿集团张双楼矿的马奔因为“人高马大”在井下吃了不少苦,但他却说:“我喜欢煤矿,我为自己是一名矿工自豪!”

从一名对煤矿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技艺高超的采煤机司机高级工;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劳务派遣工,到声名远播的全国劳动模范,参加工作12年来,马奔兢兢业业、扎根一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用勤恳、执着、担当、奉献诠释着新时代煤矿工人的初心本色。

心无旁骛 一门心思钻技术

2008年新年第一天,马奔戴上安全帽,点亮矿灯,生平第一次下井,便被地底世界的滚滚煤流所吸引,“进矿前,我干过工地、跑过运输,从来没有这种新奇的感觉。师傅说,煤矿工人是开采光明的使者,这句话我一辈子都忘不掉!”

在矿上,马奔的学历不算高,悟性也不突出,但他对知识技术的渴望程度绝非旁人所能及。刚接触采煤机时,马奔连很多部件结构都认不全,对工作原理更是一头雾水。为了能早日掌握操作要领,他白天下井,先看师傅怎么教,再依葫芦画瓢慢慢悟;晚上升井,他把没弄懂的要点列成清单,虚心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不弄明白誓不罢休。在工友眼中,他是一匹“犟马”,他却坚持认为“不犟学不好”。

近几年,随着智能化建设不断加快,矿上引进了不少新设备和新技术。马奔在见识到智能化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暗下决心要“迎头赶上”。在他的床头,摆满了关于煤矿智能化的书籍资料,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特殊符号。马奔说,光是设备智能化可不行,咱脑子也要跟上智能化。

凭着一腔热情和一股钻劲,马奔在采煤机驾驶和维护专业上学有小成、渐入佳境,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现代化煤矿产业工人。12年来,他先后安全处理较大机电设备故障80余次,排除隐患“不过夜、不返工”,成为矿上小有名气的“煤机达人”。

脚踏实地 一心一意干工作

早上迎着朝霞入井,傍晚伴着晚霞升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马奔大部分时间都在井下度过,“两头不见太阳”。即便是在下班以后,只要单位有需要,马奔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风雨无阻。

2019年初的一天夜里,刚入睡不久的马奔忽然被工区电话惊醒,得知一处工作面采煤机滚筒不跳高后,立即驾摩托车从山东微山老家直奔单位。经过仔细检查,他判断是跳高油缸液压锁损坏的缘故,而故障恰好处于煤机底部,维修空间十分局促。

“耽误一分钟得少出多少煤?”马奔没有多想,直挺挺躺在机身下面的残煤堆里修了起来。1小时后,采煤机成功恢复运转,马奔也抹成了“黑人”。

刚进矿那几年,因为不熟悉井下环境,马奔身上经常被碰得青一块紫一块,脚指头也磨出了茧,这不仅没有使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实施小改小革,让工人在井下工作更舒服一些。

灵感源于思考,思考源于观察。马奔看到工人在大倾角工作面行走不便,就在支架上焊上一根钢管,形成简易扶手,使工人抓得更牢、走得更稳;看到工人在采煤机后面拖送电缆既辛苦又危险,就在溜子机头、机尾各加装一个动滑轮,形成电缆自移装置,免去了工人跟机作业的麻烦;看到工人因拖运皮带转载机而戗坏底板,就在基座下方设计一块贯通滑板,使工人体验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便利……马奔常说:“环境利索,心情利索,干活才利索。”勇挑重担一片赤诚为他人在张双楼矿,工友们都知道,马奔是出了名的“心眼儿实”和“干活舍得花力气”。采煤机需要加抗磨油,人家一次拎一桶,他偏要一手拎一桶;松动的螺丝只要经他手一拧,没几个人能卸得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他除了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外,还主动承担工区的测温消杀工作。遇到脏活累活,马奔总是抢在前、干在先,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老马比我个子高,每次我俩一组扛单体支柱,他都照顾我。碰到下坡,他就走前面;碰到上坡,他就跟后面。这样一来,我这头明显比他轻。”马奔的搭档张欢欢说。“人家师傅教徒弟,都是手把手带着练,看到要出错马上制止;我师傅可不一样,他只在一边作指导,就算看到我出错也要等到最后才纠正。”虽然嘴上“抱怨”,可马龙龙对马奔“犯错就是成长”的教学观念非常认同,“有一次维修摇臂,我刚打开外盖,不知从哪喷了我一身油。后来师傅告诉我,拆盖之前必须先降下摇臂,否则内压积蓄就容易喷油。从那以后,我再没犯过。”

在煤矿摸爬滚打这些年,马奔始终深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帮助工友提升技能水平,他主动带徒弟、传绝活,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与职工一同分享,先后带出十余名优秀技术能手,其中多名在集团公司技能大赛中获得优胜名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