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报》

“协和天团”走近八年制预科生

我校举办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新生见面会

2020-09-16     浏览(339)     (0)

北京协和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新生见面会,校领导和教授分享了关于疫情、医学生培养等方面的经验。校长王辰提出多元发展理念,学生们需坚守协和校训,保持协和归属感。会议期间还赠予王辰校长抗疫采访成果。


本报讯 9月9日晚,2020级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新生见面会在清华大学建馆报告厅顺利举办。校领导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党委副书记王云峰、副院校长王健伟,妇产科教授朱兰、骨科副教授吴南等作为主讲嘉宾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学生处处长马春雨、教务处处长马超、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婧、院校办公室主任庄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翠峰、团委书记尹嘉男、教改办公室主任归航等11名老师。教务处处长马超主持会议。

校领导寄语

王辰校长提出,希望协和预科的学生能够在融入清华的同时,保持着自己强烈的协和归属感,并积极利用在清华的预科阶段实现自我成长。

王云峰副书记期待座谈会中“大家想到那儿说到那儿,大家亲如一家人。”

从事病毒学研究的王健伟副校长结合抗击疫情的经历提出,希望各位八年制学生树立济世的理想。

王婧主任希望各位同学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和老师共同努力,期待同学们早日回到协和校园中。

朱兰教授向同学们展示真正兼具慈爱的悲悯心和最好的医术的大夫形象。她告诉同学们,临床很有意思,也有很多挑战;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为良相,但认认真真定能成为良医。

吴南教授叮嘱新生们要做好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型,鼓励同学之间要积极交流、经验互补,尽早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更要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

特殊的礼物:抗疫采访成果

疫情期间,2019级学生在医药发展部的组织下有幸采访了14位参与援鄂抗疫的协和学长学姐,并在采访之后将学长学姐的语录以及在交流中的感受与收获整理成册。在提问前,李智凯同学将本次抗疫采访成果作为礼物赠送王辰校长,以对他在本次抗疫工作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敬意和感谢。

提问环节

提问Questions&解答Answers


请问王辰校长是如何想到“方舱医院”这一举措的?


“方舱医院是基于专业判断而谋划的社会行动。”

——王辰校长


2月1日,初到武汉便着眼于疫情现状并进行了科学调查。面对社区传播、家庭感染的病毒传播之快,以及医疗系统的不堪重负,心痛于家庭遭遇的创伤和分离、个体承受的焦虑与无望,王辰校长明白,只有短时间把社区病人迅速地集中隔离才能解决问题。为此,王辰校长提出建立简易而有序的临时庇护医院。基于新冠患者多为轻症的专业判断,再结合病人的需求和疾病发展特点进一步开展细节设计,最终构想出了集隔离、分诊、监测和快速转诊、基础医疗以及生活和精神照顾这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方舱医院。

王辰校长在回答的最后强调,“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解决重大的医疗、卫生和保健问题,这是大家要真正追求的。”应当说,方舱医院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请问校长如何看待抗疫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


“协和八年制的学生要做卫生行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王辰校长


王辰校长首先表示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话题的拓展过程中,王辰校长谈及基层医疗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基层医疗工作人员待遇低、中国专科医院过多等问题,并表示培养卫生行业的管理者也是协和的目标之一。希望协和八年制的学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改造社会,造福患者,而不只是做医生。最后,王辰校长表示,他十分高兴同学们能够关心与社会医学相关的话题。


我们要如何跨越“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距离?


“医学生的继续教育是终身的。”

——王辰校长


吴南教授说,“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医生,只有医学生的经历是远远不够的,毕业之后还需要住院医师的训练、专科的训练。但无论做哪个专业,最根本的基础和理念以及习惯上的培养都是从医学生做起的。”医学之路很长,吴南教授建议同学们提前做好规划,并始终以“协和人”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王辰校长以美国的医学生成长之路作进一步补充。在大学本科4年+医学院4年毕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之后,学生还必须申请住院医师项目(Resi-dencyProgram),完成3~5年的实习。学生在成为实习医生的第一年后进行行医执照考试的第三阶段,只有考试合格,才可以成为法律认可的医生。若要修专科(specialty),则还要至少再3年的训练以及考试。之后仍要接受继续教育。王辰校长认为,“由于医生要和人的生命打交道,所以医学界要求医生的知识和技能是不能落伍的,所以医生的培训是所有行业里最严格的”。

在谈及发展规划时,王辰校长认为“你们要多元地去学,医学的体系是没有定型的”。医生在面对病人、疾病时,有很多时候都是在面临未知的问题,“你们未来的学习方式一定是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把你们所学的知识能够‘串’起来”,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严谨和科学的习惯。


协和在八年制学生科研方面是如何设计的?


“从做大夫来讲,做一个好大夫必须要有好的研究。医生的科研问题,更多的是临床问题。”

——王健伟副校长


马超老师表示,“首先从培养方案来讲有专门科研训练课程,是必修课。协和因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有着得天独厚的医学科研平台,你们会有很多机会。”

王健伟校长补充到,“八年制当中有8个月专门的科研训练时间。我个人觉得这个时间肯定是比较短的”,“学校给我们大家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基础也好、临床也好,大家可以尽早的去从事科研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医生的科研问题,更多的是临床问题。

在了解到不少同学在与医学实验班竞争的过程中存在焦虑情绪,特别是担心论文写作能力上会吃亏后,王辰校长强调了协和八年制的自身定位。“MD是职业学位,毕业后是修养比较深厚的医生,这样将来能够从业做医生,也可能做研究”。研究这件事情,不能急功近利,“要打好基础,从统计学、从实验方法、从阅读方法、从写作论文,从临床和实验室发现论文的这些实用问题,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协和学生应有的特点”。


19级在未来学期中是否能享受到20级的课程改革成果?


王辰校长在谈话过程中多次提及要多元发展。在2020级新生的新的培养方案中,“给予学生们更多自主发展空间”这点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至于19级是否能享受到改革成果。马超老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表示,“我们会继续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商讨,为你们以后两个学期创造更大的自由度,但是要强调,课改不是为了减轻你们负担,而是给你们更多时间自由探索,另外把最核心最重要的课程上好。”

会议最后,王辰校长向同学们传输协和的校训“科学济人道”所蕴含的精神,叮嘱协和学生要恪守“悲悯、专注和自省”的校风。

2020级新生林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