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然而国外时不时还会传唱出“唱衰中国”“中国崩溃论”的声音,这些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怀疑中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可靠性。五中全会不仅仅是回应这些质疑的,它从根本上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进行了理论总结和整体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上发展,越要将制度自信的根基打得更牢,因为我们已经到了一个需要自信的时代。讲自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非常清楚,“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才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才能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自信来源于伟大的实践,这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这种自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生长出来的。从纵向看,它源于我们民族百年复兴的沧桑巨变;从横向看,它源于世界各国的参照对比。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我们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6岁;按照世界银行的口径,我们已经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工业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了从严重依赖进口到满足世界需求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和外汇储备国;“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中国创造”正在兴起;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神舟”、“嫦娥”、“天眼”工程、深海潜水器、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其次,自信来源于人民的选择、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伟大决策是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期盼而提出的,始终坚持以人民的选择为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代表人民群众心声、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成功之路、必由之路。最后,自信来源于真理。我们的自信最根本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理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让学生感受到种种自信,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思想情操。我们应共同行动起来,全力推动这一伟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