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殷切的期望巨大的鼓舞

——重温钱学森给我的两封来信

2007-09-17     浏览(416)     (0)

作者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在生态工程领域的发展历程,感谢钱学森对母校的关心及指导激励。通过坚持探索和发展生命科学技术,该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今天,该校将继续不断获得更多高水平的大成果、大突破,同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在《钱学森书信》中,收录了钱老给我写的两封信,鼓励我们开展生态工程研究,这是对我们所从事的生态工程极大的褒奖。
  钱老1992年11月2日、1994年2月27日曾给我两次来信,信虽然不长(特别是第一封还不到200字),但句句充满了对我们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厚爱和殷切期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方向的高度关注,对母校的发展方向给予了极大关心。尤其是在1992年11月14日,他为我校1934届校友毕业60周年纪念册专门撰写的《母校要面向二十一世纪》一篇短文(文中引述了给我写信的内容),更是从国家发展和顺应时代潮流出发,高瞻远瞩,明确提出“母校要面向二十一世纪设置新时代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国家在下个世纪所需要人才的问题”。至于具体要设立哪个方面的新专业,钱老没有讲交大传统的机电、航天及系统科学等专业,而指出“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将同工程技术结合起来,出现继当今的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即以生物生命技术为龙头的产业革命”,因此他认为“生物技术将成为上海交大的一个大专业系”。
  毫无疑问,钱老给我的亲笔信和所写的短文,一直给予我和我的同事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给了我们在校党委领导下,坚持在上海交大探索和发展生命科学技术的无穷力量。正如钱老所述“我们学校历来都是出实用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建校早期的几十年一直是发展理工及管理学科为主,直到改革开放后,1978年交大教授访美代表团回国,带来了世界最新信息,交大领导从实际出发,率先筹建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学科,以后逐步发展了生命科学技术。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和影响,加上学校经费困难,投入不足,在开始的10多年中,生命科学技术并没有在上海交大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了生存,我们不能走常规之路,只得独辟蹊径,抓住机遇,主动深入社会、企业,去寻找生物技术应用的突破口。在范绪箕、沈善烔、马世骏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帮助下,我们利用交大理工优势,实行多学科结合,大胆地进行了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实践,很快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并获得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反过来又支持了专业教学和基础研究的开展,各方面出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新局面。当时《上海交通大学通讯》杂志对我们的工作以《生态工程的曙光》为题进行了详细报道,后来该文又被《科技导报》(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钱老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篇文章,随即给我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第一次向我们提出希望能“把利用微生物工业办成像上海宝钢那样的大企业”,并预言“生物技术也将成为上海交大的一个专业系了”。
  1994年2月27日钱老再次给我来信,指出微生物制品前途无量,并告知“21世纪新兴产业就是利用菌物(注:即微生物,下同)进行生产”,“人们谈论的生物科技也是这部分”。他再次希望我们将目光放开,“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生活中大量的垃圾和粪便都可以通过菌物改造利用”。特别是“我国湖泊的总面积55%为含盐1‰以上的盐水湖,盐水湖中的菌物可以利用阳光进行生产(有人称之为“盐湖农业”),开发这一类生产,在中国的年产总值会达几千亿元”。他在信的末尾指出“这样考虑在上海交通大学只设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就不够了,应该设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我们经历了1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加上钱老及时给学校的建议和对学科发展的指导,交大领导不失时机地加速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1997年,谢绳武校长在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的帮助下,主动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建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1999年9月将上海农学院并入。2000年2月与上海医工院共建了药学院。2000年4月,学校又专门成立了很具特色的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聘请了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任名誉主任,党委书记王宗光教授兼任首届中心主任。2002年学校得到校友捐赠500万美元建造了医学院文选楼。校领导还利用国家“211”、“985”工程项目经费持续加大对生命学科的投入,大力培养和引进中青年优秀人才。2005年,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贺林、邓子新教授同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被遴选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长江学者,陆续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加速了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校的生命科学及技术学科,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孕育和探索,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使生命学科在古老的上海交通大学真正崛起,在百年的交大发展史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正像钱老所预料的那样,“老交大的理工面貌要换新颜了”,成为“理工生的上海交通大学!”
  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不久又在闵行校区成立了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由陈竺院士任中心主任,两校合并以来,呈现了稳定、有序、发展、共赢的基本态势。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医学学科已覆盖了生、农、医、药及环境等众多领域,发展成钱老10多年前就提出的“一个大的系科”。上海交通大学领导已明确将生命医学学科和工科、管理学科一起列为学校未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干学科,并基本完成了生命医学领域发展优势学科的前瞻性战略布局,抢上了发展先机。通过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理工、医工的深入交叉和融合,“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将同工程技术结合起来”,在一个个新的学术平台上,将继续不断获得更多高水平的大成果、大突破,同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今天重温钱老给我的来信,不仅十分感谢钱老一直对母校的关心及对我们的指导和激励,而且更要学习他不断进取、锐意开拓的创新精神,努力把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尽快实现钱老向我们提出的崇高目标。 (朱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