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新闻易,但写好新闻不易。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在保质保量完成新闻采访任务的同时,采写出业界认可的好新闻,无疑是一件美滋滋的事儿。但关键是,如何写出好新闻?写出好新闻的前提是,如何寻找好素材?好新闻从哪里找?结合多年的新闻采访经验,笔者认为:好记者要去基层寻找好新闻线索,在基层挖掘新闻的“富矿”。
基层是一部反映工作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座新闻的“富矿”,蕴藏着最精彩的故事、最感人的事迹、最鲜活的素材。基层百姓身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精辟的观点和独特的思想,真所谓高手在“民间”。笔者刚毕业后,就在条件异常艰苦的焦炉一线工作,整天和工人师傅们在一起劳动、一起吃饭,共同交流想法、分享苦乐,对基层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出于对文字的喜爱,工作之余,我常常把发生在焦炉身边的故事和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写出来,发表在企业的内部媒体上,没想到获得了好评。也正是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故事,感动了编辑、感动了职工,让我从一名炼焦工人成为报社记者,从此走上了新闻采访这条路。
因为对基层有着深厚的情感,当记者期间,我最爱去采访的地方是基层,去最艰苦的地方,和一线职工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反映他们的工作现状,替弱势群体发声、为基层人民说话。常常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我在基层采写的稿件,屡屡获得嘉奖。2014年盛夏时节,我去酒钢“铁山精神”的发源地镜铁山矿采访。就在和矿山职工在宿舍聊天的时候,兼职工会干事曹亚军说,他吃完晚饭,还要去忙乎资助困难儿童的事。出于职业的敏感,我立马追问了下去。结果没想到,捕捉到了一条“大鱼”。当天晚上,我被矿山职工资助贫困儿童的故事深深打动。矿山工人是多么高尚,他们自己并不富裕、身处在最艰苦的地方,却忘不了帮助困难的孩子们。第二天,我紧接着去跟踪采访,顺藤摸瓜、刨根问底,直到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在矿山现场写出《来自矿山的爱心》(见附件1)。发表出来后,立刻被《甘肃日报》等媒体转载。
那次矿山采访,更加坚定了“去基层寻找新闻线索”的想法。无论是火红的钢铁现场、还是炙热的电解铝厂房、或者是大漠深处的戈壁铁路、亦或是大山深处的扶贫战场,都是我最爱去的地方。我认为,坐在办公室里,就算知识再渊博、功底再深厚、经验再丰富,阅多少书籍、翻多少资料、打多少电话,如果不走出去、不去基层寻找素材,怎么也找不到好新闻。即便是合理的想象,也算不上新闻。只有走出去,眼观八路、耳听四方,时不时左顾右盼,才能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只有去基层,才能闻到新闻的气息、听到新闻的声音、看到新闻的原始状态;只有去基层,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提升精神境界、激活写作灵感,为写出好新闻做好铺垫。
2017年春节过后,我去曾经工作过的班组采访。起初,并没有采访目标,只是怀着一颗好奇之心,去老班组转转。结果,到了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