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4日,我校召开2020年下半年干部教师大会。大会回顾总结了学校2020年上半年工作,安排部署了下半年重点工作,分析了学校未来发展形势,提出了学校近期及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为进一步推动会议精神落地落实,及时反映全校教师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的思考与行动,我们特开设“回音壁”专栏,刊发干部教师代表学习会议精神的心得体会等。本期特刊发能源与动力学院院长毛军逵的心得体会。
我校召开的2020年下半年干部教师大会,是对学校上半年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梳理,更是对学校下半年乃至未来工作重点和发展思路的部署和思考。学院认真学习,用心领悟大会相关报告精神,结合学院当前发展态势和未来机遇,进一步明确了“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责任担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要求,坚持“四个面向”,担负起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大力营造“想干事”的良好氛围
60多年来,学院培养了以吕祖善、林左鸣、甘晓华、李中华等为代表的近2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2000年之后的毕业生中涌现出60余名型号总师、副总师。“十三五”以来,能动学子们在各类学科和科创竞赛中喜获佳绩: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最高荣誉———全国大学生 “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荣获2019年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第八代任务全球冠军;勇夺2020年第六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获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等多项突出成绩。
学院十分注重全院师生的凝心聚力,着力营造一个好的干事氛围。一方面,深入学习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基人之一、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张世英等一批教授坚守航空报国信念,忠诚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事迹和爱国情怀;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导师和校友主讲“家国情怀·能动担当”系列思政课,学院官微推送“厉害了我的老师”“能动园丁风采”,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从“发动机先进进排气技术”入选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入选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到“先进齿轮传动风扇航空发动机实践教学”团队放弃暑假休息,默默无闻、踏实工作,历时近两个月,为师生奉上了集航空发动机结构讲解、实际操作示范等为一体的优质教学资源平台,无不体现了学院全体师生思想更活、朝气更满、动力更足。
新学期,学院将进一步完善 “三全”育人体系,强化先锋模范引领作用,讲好“二院故事”,通过共联共建、结对辅导、分类激励等多种模式,让争先争优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进一步拓展发展思路,大力培育“能干事”的良好素养
近年来,在“走出南航的围墙思考发展,跳出南京城谋划南航未来”的思想指引下,学院主动求变,开拓思路,积极向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咨询和了解有关政策,力求深入理解国家规划和导向,并在学校支持下选派优秀教师担任专家或挂职锻炼。近5年来,被工信部、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等国家部委聘任为专家组组长、成员14人次,参与了包括国家“两机”重大专项、XX工程在内的多个重大专项/工程的论证组织工作,并因在国家 “两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技术体系梳理中的突出表现,受到工信部表扬。积极发挥高端智库作用,贡献南航智慧,使得自上而下的有组织创新有了关键指引,显著推动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下一阶段,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大团队建设,加大推进青年教师校内外挂职锻炼和培养,通过“能动之星”等人才工作计划的实施,切实增强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以宣益民院士为代表的领军人才队伍,兢兢业业,用实际行动激励广大年轻教师勇攀高峰。牵头筹建面向国家能源安全保障重大需求和国际能源科学前沿的综合能源研究院,聚焦热能/可再生能源的高效传输、转化、储存,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支持,引领了国内航空发动机综合热管理新发展。“气动稳定性”和“冲击与包容”两个发动机重点型号支撑团队、“进排气技术”某飞行器重点型号攻关团队,开创了高校和工业部门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支撑型号研制、全链条深度交叉融合的新模式。目前,正在筹建的“空天动力研究院”“高温复合材料”“发动机控制”等XX型号联合创新团队,将进一步推动更多原始创新突破,让“能干事”成为学院亮丽的名片。
三、进一步理顺治理逻辑,大力构建“干成事”的良好体系
近5年来,学院新增国家级人才/团队10人次、省部级人才13人次;新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 (含获江苏省首届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1项,全省共2项),其他各类省部级奖11项;2019年科研经费达到2.4亿,相比2016年增长195%,获批千万级项目16个;新增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参与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和1个国家“111”引智基地申请和立项建设。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良好的发展机遇,更源自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的团结一心和踏实肯干。
今年是学校 “治理能力提升年”,学院以本次岗位聘任改革为契机,多渠道交流、多角度研讨、多方位落实,以找问题、寻差距、求发展为核心,理顺关系、完善制度、抢抓机遇,动员广大教师融入学校“双一流”发展大局。以学科导向为前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厘清学校、学院、系和个人在共同发展中的角色、作用和相互支撑关系,最终形成了基础任务包为底线、绩效任务包为贡献,打通思政/教学/科研界限,兼顾当前业绩和历史贡献,量化可考核、成果重突出、团队为导向、激励为核心的聘岗方案。
围绕岗位聘任改革以及学院承担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改革试点任务,学院进一步梳理和优化高水平师资引进/培养模式、院系两级联动机制,实施机关行政人员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加强和行业的互融发展,大力拓展办院资源,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
当前,学院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把握好了,就是机遇;把握不好,就是挑战。汇聚智慧、凝聚共识,以共同的目标来引领学院发展,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在学校正确领导和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切切实实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