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9月15日,袁世凯为维持国家稳定,对全国军队进行了统一改编;次年6月免去革命党人担任的赣、皖、粤三省都督,这触犯了南方军阀利益。同时,以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对民主共和国体和议会内阁制政体充满信心,经孙中山同意,他联合同盟会各派别组建了中国国民党,参加议会选举。1913年2月举行中华民国第一届议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多数派,拟由宋教仁组阁出任总理。然而,是年3月20日,从上海正准备乘车北上的宋教仁意外遇刺身亡,凶手为革命党人共进社成员武士英。对于此案,孙中山一方指责说,是袁世凯的亲信、时任国务总理的赵秉钧教唆所致;而袁世凯一方则反驳,是国民党的内斗所致,是孙文怕失去主导地位而精心策划的,类似于后来廖仲恺被刺案。其真相到底如何,已成为历史谜案。但此案成为孙中山武力反击袁世凯的理由,是年7月他另组建了“中华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虽然很快被镇压,却开启了民国时期军阀之间一言不合便武力相向的风气之先。“二次革命”是在孙中山指示下,首先由被剥夺军职的原安徽都督李烈钧(孙传芳的留日同学),于1913年7月12日在湖口打响,宣布安徽独立。袁世凯命两路军队南下镇压,孙传芳所帅辎重第二营随第二师开赴九江。战斗中,孙传芳营用小火轮拖拽民船把士兵运送到湖口东岸,经激烈交战夺下制高点,配合大部队攻下湖口,赶跑了叛军,占领江西。此战,孙传芳立功,被授予四等文虎勋章,并被提拔为第二师第六步兵团长,成为第二师中阵地战、攻坚战的“能战”之将。
1914年1-2月,王占元以孙传芳的第六团为核心,组成一个混合加强团,由孙传芳率领从湖北开赴鄂豫皖边界围剿白朗匪军。针对白朗军流动作战、飘忽不定的特点,孙传芳采用出其不意、突然包围的战法。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急行军7小时,把睡梦中的白朗军一举包围在皖北霍山城外的阵地,经激战,白朗军损失惨重,残部突围后进入河南商城,旋又被孙传芳追击包围,在其他部队配合下,孙传芳用火炮猛攻,击退了白朗军无数次突围。商城一战,白朗军主力被消灭,小股逃散而去,匪患自此解除,孙传芳及其所在的第二师为此立了大功,被政府传令嘉奖,孙传芳升任第二师第三旅旅长,王占元则被授襄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1916年6月,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病死。6月8日,北京政府加衔孙传芳为陆军少将。1917年7月王占元兼署湖北省长,王金镜升任第二师师长。此时,孙传芳军驻防宜昌。
袁世凯最大败笔就是复辟帝制,毁掉一世英名。1915年12月,袁世凯准备称帝,云南的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了护国战争。在强大的反对声浪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号、恢复共和。袁世凯死后,北洋系统失去了强力核心,陷于分裂,逐步分裂出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以及后来分裂出的以冯玉祥为首的国民军系,加之南方与革命党人密切关联的各派军阀,都各自佣兵自重,相互之间又斗争又勾连,兵连祸结,纷争不断。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由副总统黎元洪接任总统,恢复了临时约法和国会,段祺瑞任国务总理,1916-1920年,民国北洋政府实际处在皖系段祺瑞控制时期。因黎元洪与段祺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宣战问题上发生“府院之争”,黎元洪解散国会、越权罢免段祺瑞总理职务,矛盾激化。进京调和的安徽督军张勋乘机拥戴溥仪复辟帝制,被段祺瑞镇压。1917年7月,黎元洪辞职,由副总统冯国璋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到达广州召集部分南下议员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因议员不足法定员额),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对抗北京政府,由孙中山任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与西南军阀联合发起了推翻段祺瑞的“护法运动”,尽管该割据政府内部各怀鬼胎、很不一致。此时,冯国璋与段祺瑞在关于对付广东割据政府的政策方面又发生了分歧,冯主张和平谈判,段坚持武力统一,史称“第二次府院之争”。在主战派的强大压力下,冯国璋不得不妥协,派曹锟、吴佩孚率第三师等主力南下,挫败了粤桂湘联军,占领长沙。孙传芳此时升任第二十一混成旅旅长。
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1918年10月成立御用“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