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院副校长李玉洋的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2019年5月泰山出版社出版。内容主要是描写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生活的片段,生动、形象,脍炙人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今年六月,去校本部开会,专门上门讨来一本,利用十六天的时间,读完此书,意犹未尽。散文篇篇引人入胜,让我回想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在那种生活条件下,童年时代,过得无忧无虑,不知大人们的愁是啥滋味。小伙伴们玩的开心、玩的自在。学会了游泳、爬树、割草、放羊、干农活等。生活偶尔以改善,真是喜出望外。比如穿件新衣服、吃顿带肉的菜,是伙伴们炫耀的资本。在无忧无虑的嬉戏中,慢慢的长大。
农村的那些年那些事,是新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也是人们渴望进步,向往美好生活的一大愿望。“美不美家乡土,亲不亲故乡人。”像我们这一代人,在农村长大,出过不少力,流过不少汗,知道生活的艰辛,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了心血和泪水。亲朋好友、邻里没少帮助了我们,是吃家乡的粮食、蔬菜、瓜果长大的,家乡的一山一水养育了我们。在小学、初中、高中老师们的教育下,获得了知识,成为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是我们的自豪,也是家乡人的骄傲。我们怎能不留恋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的情终身难忘。
《那些年那些事》,文章写的真实,语言通俗易懂,有一种亲近感。过去的事,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故里人物”,通过写“运生、货郎张二、赤脚医生”等人物,写出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如何购买东西,用破烂物品换取生活的必需品,那些针线、本子、铅笔、小刀,都是很珍贵的。鸡蛋是换取油盐酱醋的“银行”,而不是农村人常吃的营养品。家中来个客人,喝碗鸡蛋水是奢侈的招待。农村人为了生计,家家养鸡、养猪。那时,有句谚语:勤养猪,懒养蚕,二十八天见现钱。他们想法设法把鸡蛋、生猪变为现钱,改善生活。
书中用了不少方言,在描述人事物方面,贴切。把鲁西南方言挖掘出来,是一个难得的乡愁保护,对齐鲁文化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现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发展,很多年轻人脱离农村,外出谋生,家中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这些外出人员,时间一长,家乡的口音、方言、礼节,逐渐忘记了。家乡话被普通话、被东南西北话所代替。此书的出版,无疑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是留给后人的一部教科书。由于农村人数的减少,很多地方几个村合并成一个社区,很多地方的位置标志加速消失,那些老村庄、老槐树、老河道是留给人们记忆的乡愁。
在《杂感抒怀》的第一篇“凝视戴村坝”文章中,记述了600年前,戴村坝的建设过程、完工后的作用。在当时物资匮乏、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能修建这么一座拦水大坝并非易事。白英、宋礼前辈,为建造大坝,付出了心血,后人至今受用无穷。现在的大坝,东平的一大旅游景点。人们站在大坝上,遥想当年建造大坝时的艰辛。上吨重的巨石靠人挑肩抬,一步步建成,600多年来岿然不动。这是一大奇迹。每到夏季洪水来临时,形成巨大瀑布,龙腾虎啸,震天动地,气势磅礴。这颗“运河之心”将再次起搏、跳动。京杭大运河将重现百舸争流的动人景象。这篇文章,是对戴村坝历史的有意的补充。
书中的那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处处自然景色……作者都记忆在心,说明了作者所有超强的记忆力和热爱生活的激情。
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他有高深的理论、曲折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而在于它适合于部分大众,起到怀念过去,珍惜现在,梦想未来。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点什么。这本书正好适合于我们这一类人群,对社会的发展,充实人们的生活,无疑起到正能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