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责任造就时代工匠

2020-12-02     浏览(733)     (0)

37年扎根油田生产一线, 黄京生研发创新成果150多项, 累计创效2000多万元。

常态化的学习促使全站员工在干好工作的同时, 思想和视野更加开阔。
(上接第一版)接到任命,黄京生就像一名执行任务的军人,带着使命从雁大站来到了潴龙河畔西柳作业区大站改扩建现场。从那一刻起,他将一腔工作责任全身心地投注在了这里。踏勘地形盯现场、设计方案修改他参与……工作不落细节,因为他明白大站是整个西柳作业区重要的生产枢纽,只有基础打得牢靠,原油生产才能有保障。
  为确保管网走向科学合理,黄京生现场盯得紧、抓得严。一次,黄京生在审阅设计图纸时发现,一条架设的管线走向紧贴三相分离器人孔处,他要求修改后再施工。施工方嚷着说:“我们是按照图纸设计施工有错吗?误了工期,增了成本,你吃不了兜着走!”
  “分离器的人孔是留给维修人员进去维修的,管线挡住孔口,人还怎么进出?一切设计和修改都是为实际工作着想,所以我们必须把工作落到实处!”听了黄京生的解释,施工方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并伸出拇指给黄京生点赞。
  在接下来的院内路面硬化施工中,黄京生为了大站安全,建议消防通道在原来的设计基础上再拓宽20厘米。因成本费用增加,施工队不愿意,坚持按照设计图纸施工。黄京生磨破嘴皮做工作,对方就是听不进。情急之下,黄京生与施工队负责人用绳子丈量了一辆拉油罐车之后,又测量转弯半径……在事实面前对方笑着说:“老黄啊,我们服你了!”
  黄京生介绍说,在占地6600平方米站区地下交错的管网长度合计达6公里。从当初参与设计施工,还有20多年的运行和维护,他对管网走向及运行状况的熟知程度就像熟悉自己的手一样。因此,黄京生被采油一厂干部员工誉为西柳10转油站地下管网“活地图”。
  西柳10转油站是一座实用型的大站,不仅设备运行有保障,院内成行的果树、成畦的菜园、时尚的花墙等细微之处,彰显出的是黄京生的独具匠心。
  采访时,黄京生对我们说:“地下管网最多处上下交错4层,一旦弄断一根管线,就会影响作业区整体工作。所以说,地面上所有植物种植都是见缝插针的设计。”那一刻让我们懂得,西柳10转油站之所以能够实现20多年的高效安全无事故,得益于黄京生一腔责任。
  技术创新,护航保驾作业区生产
  西柳 10 转油站的 51 名员工负责 4 个计量站和100多口油水井生产。20多年来,黄京生在抓好生产管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围绕生产开展技术创新,在华北油田和中国石油领域唱响了新时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赞歌。
  说起加热炉岗智能监控的好处,员工李小菊话语中透着对黄京生的感激:“2016 年之前,加热炉都是烧油,每半个小时就得到加热炉房观察水位、监测用水量。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就让人心里发怵。从黄站长给加热炉装上了智能监测和监控设备,工作省大心了!”
  2012年,黄京生听到加热炉岗员工意见反映后,就琢磨着将它变得智能点儿。于是,他从作业区库房领了一个视频头,从废料堆里找出一台旧的监视器,又自掏腰包买了一个稳压器和90多米的视频线,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图纸、开槽、布线地忙活一周,一套智能化监测系统完成了。
  黄京生介绍说,加热炉岗是整个站的要害部位,一旦监控不到位,干烧10分钟就会造成炉腔汽化、管线穿孔、炉体损坏,还会引起爆炸爆燃,导致作业区生产原油不能外输。因此,这么多年来,他在对加热炉岗的安全改造上没少动脑筋。
  在研制“加热炉自动补水装置”过程中,黄京生利用旧的交流接触器正反向安装后,将加热炉水位准确控制在8%的安全范围值内。岗位员工通过监控机房的屏幕就可准确无误地观测水位。
  2013年,为解决加热炉加热与空气融合过程中开窗通风影响机房卫生的难题,黄京生用了半年时间,创新研制出一套独立通风供氧设备。加热炉由原来的开二备一改为开一备二,再加上取消了30米加热带,实现日节电500多千瓦时。当时,经过采用伴生气和原油混烧,自用油由两天一车减少到一周一车。
  2016 年,加热炉燃料完全使用天然气后,每天用气量高达3000立方米,耗用成本4000多元。黄京生经过简化系统流程,使天然气日使用量降至100立方米,有效节省了成本。采访过程中,黄京生介绍说,去年立项的“大罐负压抽气”创新项目将于12月开始施工。施工完成后,加热炉所用燃料将全部由伴生气代替,实现成本为零。
  “化验室循环冷却系统装置”是黄京生的创新杰作,年节水 1500 立方米。站化验室采用的是蒸馏化验法,每天 80 多个油样需  要 9 个小时完成。为取得油气冷却蒸馏效果,之前都是用生活用水循环冷却。为了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黄京生从废料库房一台旧的窗式空调机上拆下压缩机,找出几米铜管,自费 700 元买了冷凝器、蒸发器和温控器等配件,经过几天的努力,一套节水式“循环冷却系统装置”诞生了。十几年来,这项创新应用于工作中,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几十万元。
  曾几何时,该站女员工能够轻松自如更换重达50多公斤的管线阀门,在采油一厂传为佳话。说到这件事,员工韩慧娟说:“如果没有黄站长发明的小吊车,甭说俩女人,两个男人干活也费劲!”
  站上的员工队伍是女多男少,为发挥好女同志半边天作用,黄京生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个“四两拨千斤”的创新妙招。
  绘出图纸后,黄京生从作业区库房领了一个万向轴承,从大站废料库房找了根废油管做立柱,又自掏腰包从市场上淘来一根方管做吊臂……“别看它外形像辆婴儿车,它的最大吊重能够达到200多公斤!”黄京生一脸自豪地说。
  装卸重达100多公斤的油料桶,费力又不安全。黄京生就利用杠杆原理,在桶盖上安装了阀门,两端安装固定钩,将油桶放倒在装有两个轮子的架子上,使女员工操作起来轻松自如。
  管线通球器是原油集输过程中疏通清理管线的必备工具。可是,在疏通长输管线实际过程中,因管线内壁障碍所致,一度导致通球器失踪,而购买一个新的需要两万多元。黄京生利用多天工余时间潜心研究,设计了双翼弹簧式防阻扰通球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购买来的样桶清洗机因每次只能放4个样桶,由于空间大,导致样桶与转动的卡轴不稳定地晃动,桶上的油渍洗不干净,员工还得用高标汽油手工擦洗。经过琢磨,黄京生将样桶卡位增至8个,提升了样桶随机旋转的稳固性,让高温喷水孔顺利洗掉油渍,不仅节省了高标汽油,工作效率也翻了一番,这项创新在油田公司得以推广使用。
  油井生产过程中,由于地层变化,导致作业区多口油井采油树偏斜,每修井一次停抽4天,费用都在10万元以上。情急之下,作业区主任姜兆波让黄京生想破解的办法。经过40多天的上井观察、方案设计、找材料制作,再到现场反复试验,“井口扶正器”诞生了,彻底解除了之前的困扰。姜兆波说:“老黄啊,你为作业区原油生产立了大功。如果要算你创造的效益,这是一笔长久增值的大账啊!”
  新落成的撬装式卸油点,肩负着作业区26个拉油点的67口边零井原油归仓任务。投运一段时间来,由于卸油过程中出现气阻,导致每天卸油超不过3罐车,不得已,只能将油送到其他卸油点。看着既影响生产又增加运费的现状,黄京生心里着急……后经过仔细观察分析后,一个自主创新研制的“油气释放装置”诞生了。每天卸油量从之前的3罐车量增至20罐车量,每月为作业区节约费用10万元。
  采油一厂保卫科管线防腐探测仪器出现频繁死机问题,联系厂家维修不仅周期长达两个月,费用更高达8000余元。得知这个消息后,黄京生仅用3天就修复了管线防腐探测仪器,整个修复过程只花费了53元买配件的钱。
  …………创新无止境。20多年来,黄京生的150多项创新项目,都是围绕工作实际开展的。他的创新产品不仅制作简便、使用方便,还能有效减轻员工的劳动强度。他的创新成果有17项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真情融入,美丽大站我的家园
  勤劳朴实是黄京生的为人品格,工作生活中他更是一名坚持原则的石油硬汉。20年前从雁大站来到西柳10转油站的那一刻起,黄京生就把一腔责任和真情倾注在这里。在他心里,大站就是他的“家”,这里的同事就是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
在大站环境美化上,黄京生因地制宜,打造出具有创意的美景。为给大站产出水一个好去处,黄京生组织大家在院内开凿了一处生态小池塘,每年夏秋季呈现给大家的是一幅荷花映日、鱼虾满塘的画卷。
  针对站上员工年龄结构情况,黄京生在工作中摸索出了“情绪观察法”。他每天早晨提前半小时到站,了解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后,再到站门口迎接来上班的员工,如果发现哪名员工情绪低落,通过交谈了解情况予以化解,及时稳定员工情绪,从而达到工作的安全高效化。
  每逢“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给值班女员工赠送小礼物是黄京生坚持了多年的习惯。一小盆多肉、一束红玫瑰花让每一个接到礼物的女员工,备感温馨与幸福。
  由于油田人在野外或外地工作的性质,家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为缓解大家的难题,黄京生组建了“互益家园”微信群,无论谁家需要陪护住院的病人或需要维修物品等,只需发布信息就会有人伸出援手。
  真心的付出换得的是团队和谐融洽及良好的工作成绩,2019年,西柳10转油站被评为“中央企业先进集体”。
  当时光的脚步迈进2020年,黄京生与同事们准备在夺油上产的跑道上起跑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他们工作和生活……按照油田公司和厂里要求,他们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原油生产。
  西柳10转油站的集输设备都是满负荷运行了20年的老设备,一旦“罢工趴窝”,就会给作业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黄京生对妻子说:“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为保障生产运行,我必须在站上守护。照顾好自己,这个春节不能陪你了!”那天,妻子默默地给他收拾好生活必需品,目送他到了电梯口……直到接到相关部门下发复工复产通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黄京生一直坚守在站上。
  黄京生常和同事们说,要想工作争气,就要把大站当家一样打理。高19井采出水温度高、气量大,热水泵经常出现气蚀,导致热水泵空抽、机械密封损坏。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黄京生……一天,他无意间看到暖气管线上的放气阀,顿时有了灵感。他利用10个晚上的休息时间研制出“管线自动排气阀”,这一装置的应用提升了作业区70多口油井、5座计量站的原油生产效能。
  看着黄京生的日夜付出,好心的朋友劝说他别跟自己过不去。黄京生笑着回答:“我也想工作轻松点儿,日子温暖点儿,可是现实不允许啊!”
  去年深秋,站内伴热流程改造,忙得不可开交。关键的时候,黄京生的弟弟突发重病被推进了手术室……弟弟住院期间,黄京生与弟妹一个陪白天一个陪晚上……看着日渐消瘦的丈夫,黄京生的妻子哭着劝他向单位请个假。黄京生说站上工作做不好影响的可是整个作业区,家里的事情克服一下就挺过来了。就这样,一个多月下来,黄京生本来就偏瘦的体重又掉了整整10斤。
  这么多年,之所以能够把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黄京生说这要感谢妻子和女儿的大力支持。2019年11月,就在他设法研究解决卸油点气阻问题期间,赶上了女儿结婚。妻子说:“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孩子的婚姻大事就交给你这个爸爸张罗吧!”看着黄京生无奈的表情,妻子说:“逗你呢!我知道站上工作忙,去忙你的事吧。”那天,在女儿的结婚喜宴上,黄京生端起酒杯、起身走到妻子面前,诚挚地说了三个字:“辛苦了!”黄京生回忆说:“当时她哭了,泪水的内容只有我懂。”
  短短章节,难以承载黄京生37年坚守一线的责任情怀。通过他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感受到的是劳模精神的平凡与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