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立共同的价值观,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
坚决地高举发展大旗,把发展作为文化融合的核心和主旋律,以发展促进融合,以发展凝聚人心,在发展中建立交大人的共同愿景和核心价值追求,做到人心思进,人气旺盛。
通过不定期的医工结合沙龙等活动来推动校本部和医学院、附属医院之间教授、医生的交流、沟通和合作;通过加大干部交流,促进相关职能部处的交流和职能融合,让医学院的干部在学校范围内有更大的话语权;通过宣传、校史研究等部门的合作,发掘、整理、凝练两校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让“交大是全体交大人的交大,医学院是全体交大人的医学院”等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交大人的信念和自觉行为。让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所有教师、学生和医护员工都能够充分体验到作为交大人的成就感、归宿感和自豪感。
坚持“部市共建”,保障办学投入
多年来,教育部和上海市对交大的发展竭尽全力,正是通过“部市共建”使上海交大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重新走到了国内高校的前列。同样,交大医学院正因为地处上海,得到了上海市的巨大支持,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长足发展。
当前正是医学院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校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更需要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保障办学投入,放大“1+1>2”的合并效应。为此,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医学院“部市共建”的模式,从政策、环境、体制、机制、资金等方面给予医学院更多的支持。同时,我们坚信交大医学院未来一定能在引领中国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国际一流大都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坚持学科交叉和统筹发展,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运用新体制、新机制,将与生命医学学科相关的三个“985”创新平台建设成为学科交叉的高地、重大原创性成果的诞生地、学术大师的汇聚地。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水平要求,建设好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和数字医学研究院。通过基础医学研究院建设,切实改变目前基础医学薄弱的状况。同时积极推动生农医药大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农、药三大学院对医学院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整体效应和学科交叉优势,使医学院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发展,使再生生物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得到快速成长。要进一步探索交叉学科特区的建设,在教师双聘、考核,研究生招生培养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发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临床研究的联动效应,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上要体现医学院的实力和影响力。
此外,抓住今年国家重点学科申报的契机,整合学科资源,充分体现两校合并的优势,争取在重点学科申报上打好翻身仗。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交大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推动和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合作,探索高层次M.D.+Ph.D.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上闯出新路;推进八年一贯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有效地整合医学院及12家附属医院的医教研力量,加强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发挥附属医院体量大、实力雄厚的优势,让学生更早、更多接触现代医学前沿,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交叉互动,确立我们在未来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培养中的重要位置。
用新思路盘活整体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根据建设一流医学院的目标要求和学校、医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12家附属医院要用新思路,高标准、高起点地做好各自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对附属医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等提出明确的建设目标。医学院的“211工程”规划将扩大边界,切实覆盖到各附属医院。加大对附属医院医、教、研资源的战略整合,形成合力,大手笔做一些事情。如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建立12家附属医院系统内统一的教学标准,建立联合教学中心等;在医疗服务和医学研究中,建立各附属医院相关学科紧密合作机制,将学科做大做强。在重大项目申报、重大疾病会诊等方面加强联合和集成,全面提升科研和医疗服务水平,确立附属医院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此外,盘活医学院校区空间资源,认真做好校区规划,明确卢湾校区、闵行校区和徐汇校区的功能定位。根据学科布局需要,统筹考虑闵行校区400亩地的规划论证,多渠道争取建设资金。同时,要完成好“十五”期间启动的教学中心楼、科研实验楼和研究生综合楼的建设。
坚持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合作类型和提升合作层次
国际化战略是促进医学院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充分利用学校已形成的国际化优质资源,拓展和提升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医疗机构的合作(如:重点将大力推进与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的紧密合作;发挥与法国长期建立的合作关系,建立中法医学部。);抓住国家留学基金委实施博士研究生海外留学计划的机遇,将医学院更多的博士生送到国外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医院、跟随一流的导师做最前沿的研究;要建立海外高端医学人才库,加快一流人才和团队引进(例如,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拟引进的傅新元、邵志峰,等等)。此外,要大力拓宽国际科研合作渠道,提升国际科研合作水平,当前正在积极推进与MIT的合作,建立“上海交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组织修复联合研究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