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遇见……

作者:□安顺国    
2020-11-25     浏览(117)     (0)




  选择促成习惯,习惯又决定了选择。二者互为因果、互为制约。
  这里的关键词就是路径依赖,其内在的规律就是自我强化。在思想上,它是思维定式;在情感上,它是内心情结;在工作上,它是顺势而为;在生活上,它是自然习惯。
  人,会用很多时间、很多精力来证明自己习惯的正确性。
  所以,有许多人走着走着连最初的本心是什么都淡忘了,完全被自己的习惯所左右。
  于是,一些实际上并不复杂的事情,一旦变成习惯以后就会无比复杂起来。例如,在机关,没有不喊会议太多、开会太累的,但假如取消了会议制度,有的人就会不知所措。
  在一些人的思想里,为开会而开会俨然成了一种习惯。
  8月,我在天津小住。有网刊编辑朋友来家中闲坐,谈论最多的话题依然是新冠肺炎病毒。当然,我们也会谈论对“抗疫”文学的种种看法。想来,“病毒”一词应该是今年人们遇见且每天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了。新冠肺炎病毒将持续多久、何时才能被彻底消灭?这要看人类社会共同合作努力的速度了。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和艰难的一年。我很自豪、很庆幸自己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生活在一座小城,躲过病毒的伤害,亲身体会并见证了党和各级政府控制住疫情,有序复工、复产,经济发展向好,人民生活得以恢复正常,并积极援助和携同国际社会抗击疫情。
  面对疫情,如果把它定义为一场灾难,是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的。一座城封了,然后一座城接着一座城、一个乡村连着一个乡村被封了。“困”在家中,我开始在手机上浏览新闻和消息,原本已消失多年的“黑死病”、“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等字眼被我重新遇见。我翻出法国作家加缪的 《鼠疫》 和中国作家毕淑敏的 《花冠病毒》 两部长篇小说,再次阅读起来,内心压力大,危机感很重。
  在这个历史节点——2020年2月初,我应 《滨海时报》“中国新经济文学”主编朋友之约,写下了短诗 《1月23日 · 武汉》(兼致友人):
  一只昼伏的蝙蝠,并未攒足力气/就把太阳吞噬了/今天武汉有雨,小雨或中雨/你撑伞回家/云有多厚,脑袋就有多沉/你说你像一个懵懂的少年,面对空阔,寂寥/已迈不开步子,就想在此时放声大哭/流尽一生的眼泪原本,再过两天/我们会按约定互致新春问候/可是,现在/我却连掏手机的勇气都没有了/难道声音也能感染病毒?/恐惧,让我在北方冲撞寒冷/歇斯底里地奔跑上午十点,武汉,你和我/注定要在时光里失眠/我找不到熟悉的目光可以亲近/体温成为子弹,靶心中的每个人都会被击穿/爱情被一袭江水隔成三地/拒绝拥抱。害怕,痛苦,渴望/在隐忍的牵念里,波澜起伏/说出饥饿的胃天暗下来,时间把武汉推向边缘/你身处险境的泥潭,默默祈祷/英雄是从不嚎叫的/天使们集结的地方,一定有魔鬼出没/越来越多的质疑,只为一个事实真相:求生,救人一座城完整如初,你说/只是多了一种年节的气氛此刻,武汉将控制所有呼吸向外蔓延/居家不出。你把自己安放在座椅上/斟满一杯酒,通过窗口的风/向城里,城外和更遥远的人/饮下内心的词语/蜗居是平静中的不平静/我怀抱疼痛的幸福/该带着怎样的羞愧/祈求阳光,春天,平安,健康/对你说一声:加油!(原载2020年2月24日 《滨海时报》“中国新经济文学”第7版)2月25日由 《古淀文化》 网络刊物再次推出这首短诗。这是我第一次触“网”发表文学作品。其后,我才体会到网络迅速快捷、如此强大,远超我的想象力。那段时间里,被网络震撼的我倾注更多时间关注网上的“抗疫”诗歌,它们像铺天而落的雪花直抵我们的内心。是啊,疫情打破了人们固有的生活节奏、日常习惯、行动轨迹,人们居家不出或多或少都陷入了担心、害怕、惊恐,甚至是焦虑中。人们急切地盼望暗夜过去、黎明重现,祈福温暖的阳光尽早降临普照。这期间,诗歌成了许多人宣泄情感的通道。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人类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在生活中感受时代,捕捉情感深处不易被人发现的诗意。或用口号、战斗檄文,或用反思、理性的诗歌形式,表达对军人、战士、医护人员、志愿者和普通民众团结抗疫的崇高敬意,彰显了全面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决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