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华大学 - 《南华大学报》

弘扬抗疫精神 厚植爱国情怀

作者:本报评论员    
2020-09-15     浏览(382)     (0)

文章介绍了学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弘扬伟大抗疫精神,采取多项措施宣传、教育、实践抗疫精神,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引领人昂扬向上、感召人发愤图强、激励人勇毅前行。
疫情面前,人心是伟大的力量;战疫中最美逆行者,传递的是信心与勇气。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6所附属医院2400多名医务人员主动递上“请战书”,附二医院的17名“逆行者”作为湖南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于大年初一驰援湖北黄冈。疫情期间,学校派出3支援鄂医疗队共计62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1000多名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响应倡议返岗抗疫,返岗率超过90%。多家附属医院履行定点救治医院职责,集中资源做好疫情防控和诊疗救治工作。全体南华医护人员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圆满完成了援鄂、援疆、援衡、帮扶乡的抗疫任务,实现了零伤亡和全康复。
这是一场艰巨但又必胜的“战役”,这是一场全民动员、众志成城的“战斗”。面对疫情,我们牢筑起身体和精神的健康“防线”,统一起教学、科研、育人的强大“战线”。在全国高校中首批部署开展网上教学,实现“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2月11日,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在全国率先主讲第一堂网络思政公开课《疫情下南华人的责任与担当》,3万余名师生和55万余名网民在线观看,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学校充分发挥“核特色、医品牌”学科优势,积极组建团队,核医结合开展疫情防治联合科研攻关。同时把疫情防控工作融入“三全育人”,充分利用抗疫英雄宣讲团、校史馆专题展厅和两微一端、官方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与时俱进地开展校情校史教育,广泛深入宣讲伟大抗疫精神,引领师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全民族奋力抗疫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保平安、保健康、保发展,这其中最真实的情操就是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爱国主义始终是奔涌于中国抗疫全程的思想主潮,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贯穿抗疫斗争的精神红线。我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中,更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并使之转化为培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强大力量。
一要阐释宣传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学校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要加强理论总结,讲好抗疫故事,不断深化对抗疫精神科学内涵、时代价值等的研究,挖掘抗疫一线感人故事,生动具体地展现抗疫精神的实质。要做好宣传工作,开展特色活动,综合运用校报、广播、网络、微信、抖音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开展感动人物、摄影、征文评选等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不断提升抗疫精神的传播力度。要加强思想引领,营造良好氛围。着力推动抗疫精神进书本、进课堂,进入广大师生的灵魂深处。
二要建立健全育人机制。抗疫精神是最丰富生动、最具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教学素材,要将其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紧密结合起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初心使命教育等。要积极构建抗疫精神教育机制,建立合理的抗疫精神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实践养成激励、联动、反馈的运行机制,确保三全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要扎实践行抗疫精神。精神不朽,贵在践行。践行抗疫精神就是要认真贯彻、严格执行学校党委行政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创新工作方法,做好防控工作。践行抗疫精神绝不能止于常态化疫情防控,要与时俱进,与学校人事、财务、医教研协同创新等改革实践结合起来,与克服新时代学校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结合起来,让全校师生不断筑牢思想根基,上下同心、凝心聚力,向建设高水平大学目标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