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报》

最美奋斗者携手南粤工匠走进华南理工

科技报国 初心不悔

2019-11-30     浏览(188)     (0)

华南理工大学院士何镜堂和南方航空高级工程师刘宇辉分享了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爱国精神。他们表示,要勇敢面对人生逆境,与祖国同频、与时代同步,用奋斗与爱国走出青年一代最美的人生道路。师生们深受鼓舞,表示要将爱国情融入到自我的奋斗行动中。

何镜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先后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以及 200 多项重大标志性工程,引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捐出 200 万元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推动各方累计捐赠1150 万元用于扶持青年学生和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刘宇辉,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机务工程部高级工程师,南航刘宇辉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技术专家。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所研发的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于 2002 年通过了民航局专家技术鉴定,并获民航科技进步二等奖。系统经过 5 个大版本的升级,实时监控飞行参数超过 10 万个,拥有9种主力机型,24套发动机性能数据结构,应用到南航 MCC/EMC/AOC 航线与车间等多个重要职能部门,每年累计案例超过 1万个。荣获南粤工匠、央企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本报讯(通讯员臧江江 白争辉 学工部(处)供稿)他八十高龄,依旧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把祖国前进道路上重大事件绘成一张张设计图纸,献上了众多让世人惊叹的作品,见证与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

他是南粤工匠,也是央企楷模,用二十余载的潜心研发,使飞机的“远程诊断”“悬空诊脉”技术成为现实,涵盖所有最具代表性的复杂飞行条件,守卫着蓝天飞行的安全……

为充分发挥先进人物感人事迹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引导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激励大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11月24日下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的“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开讲。副校长李正出席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何镜堂作了“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的报告。他分享了自己读书求学、勤奋创业、再上征途三个阶段的人生奋斗历程,用记录国家发展的建筑作品生动诠释了个人不懈奋斗的历程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他表示,自己在科研和教学道路上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是祖国和时代对奋斗者的馈赠。他勉励同学们要树立远大目标,练好做人做事的基本功,勇敢面对人生逆境,与祖国同频、与时代同步,主动把个人的拼搏和努力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用奋斗与爱国走出青年一代最美的人生道路。

央企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方航空高级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校外辅导员刘宇辉以力破西方技术封锁、自主研发“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的艰难历程生动诠释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技术博弈正在发生也还将延续,中国核心科技不能由人掐着脖子,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责任感和社会感,必须坚持自主研发,拼出一条血路。”他这样勉励现场的学子们,要勇敢地走好永无止境的创新“长征路”,坚守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接好历史交给我们的接力棒,弘扬爱国精神,勇于开拓创新,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努力奋斗。

聆听两位师长的报告后,师生们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发扬好华南理工人奋斗和爱国的精神,将爱国情融入到自我的奋斗行动中,为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积青春力量。

广州国际校区峻德书院辅导员梁文能表示,两位师长用奋斗的人生经历为我们上了一堂有温度、有厚度的思政课,唱响了华南理工奋斗和爱国的时代强音。作为一名扎根立德树人一线的辅导员,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在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精心滴灌,不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凝聚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磅礴力量。

微电子学院滕飞同学用“感触深刻”和“醍醐灌顶”两个词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说,何镜堂院士耄耋之年仍旧奋斗在第一线,刘宇辉坚持不懈数十载开发出飞机远程诊断系统,这是大国工匠的时代精神。作为“两个一百年”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参与者,我们要让青春与党同行、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将爱国情融入为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实际奋斗中。

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邝晓怡同学表示,两位师长将个人命运主动融入国家命运,特别是何镜堂院士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镌刻国耻,用中国馆展现盛世中华。作为“00 后”大学生,有幸能与祖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紧密相连,应当学真学问,练真本领,秉承科研探索与创新精神,不断激励自己向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前景奋勇前进。

精彩语录

六十三年前,从我踏入华工学建筑开始,我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我们的城市和建筑更美,环境更舒适,人们更幸福。

1963年,我当时研究医疗建筑,从北京建筑设计院借来一本外文书,一共六十面,人家只允许我借三天。但我必须要用这本书来完成我论文的一部分,我狠下心来,买了一叠透明纸,坐在床边,用那个年代沾一下水才可以写一下的笔,用三天时间把这本十六万字的原著抄了下来,徒手“打印”了一本书。

1983年,热爱建筑设计的我,回到了我的母校华工。很快,机会来了——深圳科学馆项目招标。一番努力后,我中标了,打响了人生的第一炮。后来我想,能不能在我60岁退休之前,用15年把失去的时间赶回来。

于是我给我所做的工程定了死规定。第一,我必须把每个工程当成一个“精品”来设计;第二,每个工程,我都要达到优秀设计的标准,得优秀设计奖;第三,我对每个工程都要总结、提升,写论文,而且一定要在建筑学刊发表。

1999年,经过16年的努力,我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们学校自己培养的第一个院士。当选之后,我没有就此止步,而是重新起步,从零开始。那时是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我从浙江大学的校园开始,设计了200多个大学校园。一个北大副校长评价我们:“校园新景物,一半是华工。”此外,针对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用建筑来记录,做了很多代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作品。

今年,恰逢建国七十周年,全国评了400个建筑创作大奖,入选的有人民大会堂等著名建筑。其中华工拿了29个奖,我主持的项目占了27个。

精彩语录

我 1996 年本科毕业进入南航工作。当时,飞机的数字管理很原始,发动机推力、油耗等参数需要副机长在发机前去抄,抄完后还要撕下飞行日志,交给地面人员。后来,我们项目组的同事老陈说,应该做个飞机记录系统(现称机载信息系统),将波音777的数据直接传回地面。

于内,做飞机记录系统的项目是出于自愿,不算工资,出了事还要担责。于外,有学者提出质疑:“航空公司是生产单位,不搞生产搞科研,是个大问题。”

作为刚入职三年,但懂编码懂业务的稀有劳力,老陈找上了我:“你愿意吗?”当时年轻,有兴趣,敢想敢做,也因为没出过错,我就答应了。“你搞这个没前途的!”科室主任给我当头一棒。他说得确实很有道理,如果出了事,就是事故。但是后来我在一个航空杂志上看到空客已经弄出来一套系统,顿时觉得自己有了希望。一张白纸、一页杂志,还有一台破电脑,成了我踏上新征程的全部家当。

给飞机编码,对我来说是头一回,我就翻手册,与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刨根问底。幸运的是,公司在引进波音 777 的时候,买了个工作站,可以调出源代码,我就翻手册学。但确实是难弄!一边是一线工程师的期待,一边是国外天价系统的压力,何尝没有想过放弃,但是想到自己的劳动能使他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我就坚持了下来。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2002年,我们的系统通过了民航专家的鉴定,还获得了民航科技进步二等奖。系统上市后,获得一致好评。监控室的大姐感叹:“桌面上的一大叠记录纸,从此没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