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广州国际校区供稿)“我在科研和教学道路上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是祖国和时代对奋斗者的馈赠。”11月24 日下午,“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走进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最美奋斗者”何镜堂院士与央企楷模刘宇辉校友分享了自己的奋斗历程,令广州国际校区师生备受鼓舞。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把主题教育与广州国际校区建设紧密结合,把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融入校区办学起步的各项工作,根植到校区的基因和文化之中。校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党委书记章熙春、校长高松带头践行“一线规则”,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压实到学生中间,做到“人在一线”“思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在一线找真问题、想真办法、讲真感情、练真本领,努力打造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思政工作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党建引领打造“新高地”
广州国际校区注重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主导权。为充分发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作用,校区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切实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章熙春、高松等校领导为学生讲授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每周末由名师大咖开设的思政课一票难求。这些活动切实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影响力和针对性。
校区的“新生第一课”凸显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引领。在校区开学典礼上,3000多名师生深情演唱《我爱你中国》,以青年语言、青春誓言向祖国深情告白;开课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为新生讲授了“思政第一课”,系好课程学习的“第一粒扣子”。
政治引领润物无声,校区将党建活动室建在学生宿舍区,强化日常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其中两个数据令人欣喜:开学仅两个月,已有32%的新生递交入党申请书;100%的学生纳入“青马工程”全过程培养教育体系。
融入学生齐绘“同心圆”
校院党员领导干部落实“一线规则”,联系学生党支部实现全覆盖。每周三开展的“Faceto Face”校区建设分享会上,学校分管领导与学生共进晚餐,面对面聆听学生心声。
校区党委、学生事务办、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心理团队、医务队伍、高年级辅导生和朋辈心理咨询师进驻一线学生社区,全程陪伴成长,真正做到让学生足不出户,坐拥全人教育成长空间。
立足学生需求,校区全心做好服务,引进高水平物业服务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后勤服务,实行 24 小时总值班制度,提供日常暖心服务,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服务下沉实现“零距离”
在广州国际校区,师生服务中心可以说是人人称赞的“一窗式服务”平台。坚持“信息多跑路,师生少跑腿”的原则,这个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师生们的办事方式从“脚尖”移到“指间”。
线上线下的结合,对服务质量的提升不限于此。校区通过线下“面对面”校区建设分享会,线上“键对键”意见建议收集邮箱,宿区“心连心”学生服务驿站,累计接收意见建议约220项,宿舍报修 1175 次,陪同学生就医 15 人次,响应率达100%。
“太强大了!”每一位来到学生社区的参观者,都对校区的多元化功能房印象深刻。学生宿舍楼配备公共活动用房 10657 平方米,用于建设图书室、班会(自修)室、研讨室、党建活动室、社团活动室、团体心理辅导室、谈心室、艺术空间、健身房、自助厨房等多元化功能房。这些多样化的功能房,共同搭建起育人的文化大平台。
文化浸润传扬“正能量”
多措并举多方协同,广州国际校区打造了一系列正能量的活动品牌:
每周三,“Face to Face”校区建设分享会;
每周五,“Happy Hour”好时光佳片欣赏会;
每周末,“See You on Saturday/Sunday”(SYS)名师公开课、“Great Guangzhou”悦广州观好景进名企活动;
每个月,“Bright Birthday”欢享会暨后厨开放日……
目前,已有累计约 1500 人次参与系列活动,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营造了温馨如家的校园氛围。
书香萦绕,浸润学子心灵。广州国际校区的图书室直接建在学生宿舍楼下,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遨游知识海洋;定期举办的图书馆品牌活动——求真书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校区构建多元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不再将学生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关注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学生自信成长。
如果你走进广州国际校区的课室,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里没有设置讲台。原来,校区推行“无讲台课堂”,拉近师生距离,倡导教师走入学生当中,形成平等的教学关系;课室内外,育人标语、文化布置,提醒教师牢记育人初心,叮嘱学子不忘使命担当。
自我治理争当“主人翁”
广州国际校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我管理途径和方式,设立了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参与校区规划建设与管理运营,引导学生为校区生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除此之外,各类学生兴趣小组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校区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标,鼓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发起组建兴趣小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学生干部队伍培养模式上,校区也围绕倡导学生奉献精神来进行创新。如学生会实行“轮值主席”制,学生活动导入项目制,部门干事实行志愿服务岗位制,充分体现自我治理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学生干部成长梯队和体系建设。
管理协同汇聚“大合力”
众人划桨开大船,广州国际校区实行全员参与校区建设,推动各方积极协作。校区建设理念先行,整体布局共同发力,将全校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推广应用到校区建设中,将学生需求作为校区建设的“风向标”。
在物理空间上,校区积极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多元文化交流中心、国家级双创基地、图书馆等功能区,并实现各个功能区的有机组合和协同运作,营造全人教育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在网络空间上,校区发挥“新工科”的优势,借力大数据平台,构建精准关怀与育人系统,大力推进“一站式”师生服务中心、“一份表”学生全生周期管理系统、“一张网”校园学生数据分析系统、“一体化”学生信息综合应用系统等“四个一”信息化工程建设,实现育成机制的全周期记录和成长轨迹的全过程分析,实现可跟踪、可追溯、有反馈的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