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高礼研究院2020年拔尖
创新青年人才培养论坛暨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举办

作者: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2020-11-19     浏览(153)     (0)

本文介绍了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高礼研究院开学典礼和新生欢迎仪式,强调了培养具有温度的科学和普惠的创新的人工智能领袖的重要性,以及为国家“勇闯无人区”培养自由行走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办学理念。




  本报讯 11月9日上午,我校举办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高礼研究院2020年拔尖创新青年人才培养论坛暨首届学生开学典礼。学校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靳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副校长顾涛;高瓴资本创始人、我校校董会副董事长张磊出席活动,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张宏江,校长助理、理工学科建设处处长杜小勇等参加开学典礼。
  会前,靳诺会见张磊一行。高礼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冯继勇,高瓴资本执行董事李艳陪同会见。靳诺向高瓴集团和张磊校友长期对母校办学的关注与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学校各项工作特别是人工智能学科的进展情况。
  张磊在致辞中表示,教育是永远不需要退出的投资。AI已经成为对话未来的语言,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将着力培养对话未来的技术和人文领袖。只有有温度的科学、普惠的创新才能成为指引人类前进的灯塔,成就大学之大,人大之大。以人文和AI跨学科研究为特色的高瓴人工智能学院,要为智能时代的立规定制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AI技术发展走在学习人、适应人、服务人的轨道上,通过更人性化的机制设计拥抱变化、持续创新。
  吴付来在致辞中指出,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人工智能的应用大显身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校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应时而生。自成立以来,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秉承“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人大精神,整合“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推进“中国科协-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工作,办学成绩斐然。高礼研究院作为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了国内第一个“互联网金融科技”双学位培养工作。作为我校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高礼研究院为科学技术支撑“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引领潮流的人大学子。未来,希望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打造具有人大特色的“AI+X”学科体系,将“智能而有温度”的办学理念贯穿始终,在国内乃至国际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吴付来勉励新同学要在勤奋学习中夯实专业基础,在放眼世界中涵养家国情怀,擦亮“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精神底色。
  张宏江在致辞中表示,在“风口期”能来到人大学习人工智能,尤为珍贵。人民大学很精准地把握了人工智能发展最核心的内容,那就是研究有“人”的AI和做懂AI的人。
  高瓴人工智能学术委员会主任潘云鹤院士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发来寄语。他勉励青年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造福社会为目标,坐得冷板凳,下得苦功夫,踏踏实实做出一番事业来。鼓励同学们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跨学科应用,切实成为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理论突破与产业变革的新锐力量。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文继荣对第一批新生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介绍了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创造智能而有温度的未来”的办学理念,学院致力于为国家“勇闯无人区”培养自由行走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期待“高瓴一期”的学子们在智能浪潮的时代机遇下,心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在新时代改变世界的梦想。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创新体制机制,教师实行“长聘制”,全部加入研究生培养导师组,全面助力学生成长。当日还举行了“人才培养导师组”导师聘任仪式。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宋睿华代表教师发言。围绕“人工智能”与“人”这两个关键词,宋睿华讲述了三个关于AI与爱的故事,从微软到人大,从AI产品到教书育人,告诉大家,与机器相比,人类拥有无穷的创新力和活力,是未来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代表梅朗、高礼研究院金融科技本科双学位学生李星烨阐述了自己选择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与高礼研究院的心路历程,并且号召同学们用行动定义人工智能的内在温度,诠释“人民”二字对人大学子的期许。(高瓴人工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