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报》

想看着你奔跑, 又怕你跌倒 自 山 巅

作者:美术设计系教师 孙韫    
2020-11-15     浏览(122)     (0)

每当在大街上看到童真可爱的孩子,在我的记忆里就会拉开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奔跑嬉戏的小孩,不小心跌倒,在一旁的父母急忙扶起来哭泣的小孩,心疼的怜惜。

这是家长普遍的心态,想要让孩子奔跑,却又怕他跌倒。

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湖,叫天鹅湖,湖中有一个小岛,住着一个老渔翁和他的妻子。渔翁摇船捕鱼,妻子养鸡喂鸭,除了买些油盐,他们很少与外界往来。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看到这群远方来客,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还没有谁来拜访过。

渔翁夫妇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招待天鹅,渐渐地这群天鹅就和渔翁夫妇成了朋友。它们在岛上不仅敢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随船而行,嬉戏左右。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往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当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觅食的时候,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进屋取暖,并且给它们食物。这种关爱一直持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的时候冻死了。

这是一个沉痛的故事,爱给的太多反而会让对方丧失了奔跑的能力。

心理学上有种100%理论。如果我们有20%不做,孩子就能完成 20%,如果我们有 80% 不能做,孩子就能做 80%,孩子的潜力也能爆发

80%。如果父母都帮孩子做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实际上就给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潜力可能就很难发挥出来。

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在她的散文集《乡音千里》里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带儿子看电影,儿子对她说:“妈妈,如果我看不懂,请你不要讲给我听。”张晓风起初很吃惊,但后来一想,原来,瞎看瞎猜也比忍受别人转述的故事为好!

孩子可能因为坚持凡事自己来而多吃许多苦——但有什么关系呢?哪一个成熟的心灵不是这样长大的呢。”

成熟的心灵都是在不断试错不断跌倒的过程中顿悟和升华的,只有经历了这种顿悟和反思的过程,脚力才一次次变得强健,心智才一点点变得强大,在这个摔倒又爬起奔跑的过程中,谁都替代不了,谁也无权干涉。

挫折教育不是给孩子人为的设置障碍,而是在孩子遇到障碍的时候,能够主动的寻求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你的经验可以借鉴给他,但他的成长要他自己来承担。

斯宾诺莎说:“教育之目的,在使儿童成为自主自治之人物,而非受制于他人之人物。”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想要奔跑就一定会跌倒,不要因为怕跌倒而不敢奔跑,也不要因为跌倒了就放弃了奔跑的权利,奔跑是人生的固有姿态,跌倒是奔跑中的人生常态,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到了没有站起来,而是总寄托于别人的肩膀和依靠。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自己来完成,不要让你的慈悲和迁就让他丧失了向前的动力,想要让他奔跑,就放开他让他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