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成奇 通讯员 孙彤)“现在给大家展示的是本顺竹艺制品,本顺竹艺社不但入选‘湖南省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而且作为为数不多的非遗品牌代表我省亮相第七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11月3日,艺术学院学子们用一场非盈利直播带货,为学院师生参与设计、包装和推广的湘西地区农副产品打卡代言。副校长刘建平来到直播间打卡加持。
从八点半到十一点半左右,直播持续3个小时,艺术学院的年轻学子们轮番上阵,推广自己参与设计、包装的十八洞山泉水、“喜蓝间”品牌”蓝染、保靖黄金茶、本顺竹艺等农副产品,用实力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艺术家不仅要从生活中升华艺术,更要让艺术回归泥土、造福人民。”艺术学院与湘西地区的“缘分”始于三年前,院长黎青带队来到湘西地区调研,为当地竹编创建和打造了具有商业品牌效应的“本顺竹艺”,切切实实增加了竹艺合作社的经济收入。
学院随即成立了非遗研究团队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助力“精准扶贫”。学院师生为本顺竹艺开发设计了五大产品系列,带动当地50多户就业创收,本顺竹艺合作社同期销售增长120%。酉酉橙产自湘西比耳镇,原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经过学院品牌化设计包装后,相对以往售价提升了3倍,2019年9月酉酉橙入选中国农村农业部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镇。十八洞矿泉水曾作为湘潭大学60周年校庆指定饮用水,并走进了国家“两会”会场。艺术学院学生为蓝染创立了“喜蓝间”品牌,致力于湘西扎染、蜡染工艺的非遗传承创新,已与花垣县板栗乡的蜡染手工艺人们对接,进行生产合作。在投入艺术扶贫的过程中,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均得到了大幅提升。本次直播带货,同时是学院“广告策划”课程的实战演练环节,也是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