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探访老山南路密闭式清洁站,被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惊叹不已,“吃”进残羹冷炙,“吐”出有机肥料,垃圾清运终端变废为宝,日益科技化。
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自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很多居民在家中就有意识将垃圾进行分类,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去了哪,会经过怎样处理,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老山南路密闭式清洁站进行了实地探访。
作为石景山区垃圾清运终端环节,眼前的这个密闭式清洁站总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分为两个空间,一个空间放有收运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的挤压式垃圾压缩箱,另一个空间放有小型厨余就地处理设备,这台设备把厨余垃圾“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记者来到现场,刚好赶上载满厨余垃圾的清运车到来,称重好的厨余垃圾,经过自动提升机送到料仓,进行筛分处理,将有机垃圾筛分去除其中杂质。此后物料经过脱水处理,液体进行油水分离,固料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最终形成处理产物,即生物有机肥。
在厨余就地处理设备房间内,有多个排气管道和水槽,据环卫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在厨余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滤处理,达标后经过管道进行排放,脱水出的液体经过油水分离,污水通过污水管排出,油脂可进行二次回收利用,经过反复加工制作成香皂等生活用品。
据了解,石景山区已开放6座分类处理清洁站,老山南路密闭式清洁站每日清运其他垃圾21吨,厨余垃圾9吨,厨余就地处理设备每日处理厨余垃圾2吨,挤压式垃圾压缩箱装满后,其他垃圾由运输车辆运至首钢鲁家山垃圾焚烧厂处理;厨余垃圾运送到大兴南宫菌肥厂处理和首钢餐厨垃圾处理厂处理。
厨余就地处理设备的投用,形成完整的厨余垃圾“闭环”处置模式,有效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减少垃圾运输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为积极推进石景山区垃圾源头分类和终端处置无缝衔接提供了有力保障。
环卫中心工作人员呼吁大家,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处置量,实现可回收垃圾资源再利用,共同努力改善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石荣/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