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高校教师工作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离不开感情和爱心的投入。”这是荣获我校2020年度教书育人标兵、机电与车辆工程教研室主任刘云老师所坚持的信念。
执教26年来,刘云作为一线教师,扎根讲台,先后讲授15门机电类、汽车类专业课程,始终爱岗敬业,勇挑重担,培养创新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教育之歌。
学生记者 王萌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初次见到刘云老师,她正处在一个忙碌的状态中:与签约校外实践基地电话商讨落实生产实习细节,通过网络在学生群下发工作通知。谈到此次获得我校教书育人标兵的荣誉称号,刘老师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由于父亲是党员、军人,从小受他的影响,刘云老师十分关注国家大事,并且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就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刘老师说,她很感谢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只有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怎么做,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作为一线教师,刘云老师在26年的时间里,始终坚守课堂,为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讲授机电和汽车类专业课程。随着时代变迁,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刘老师悉心研究学科专业前沿,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让同学们在汽车类专业课程中始终接受最新知识。
在担任车辆工程教研室主任的十四年里,刘云老师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认真完成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基于多年来不断累积的丰富教学经验,她对学科专业知识的讲解清楚明晰,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前发放学习任务单和分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汽车类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学科竞赛,培养同学们的实践创新能力。“无论是开新课还是重复课,我都会多方查阅资料,力求备课详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最新实例充实课堂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求知。”刘云老师说,“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教学负责”。
近年来,刘云老师主持的“以智能车竞赛为平台,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地方应用型车辆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基于《汽车构造》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探究与实践”等教研项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承担的《汽车构造》在线课程被教育厅认定为2019年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为了省一流课程的建设工作,刘云老师付出了很多。她展示了申报所需的一系列资料,相关文件夹里满满当当,装满了刘老师在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方面的成果。提到课程的录制,刘老师回忆当时是十分忙碌的,由于老人生病,2018年整个暑假她在医院和学校两头跑,白天陪床,晚上在办公室整理录课所需文稿和PPT。虽然劳累,但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依然甘之如饴。省一流课程不是说说而已,是付出了很多汗水换来的。
刘云老师始终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近年来,她参与的课题“重协同、强实践、深融合———地方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荣获2018年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正如刘老师所说的,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执教26年来,刘云老师在给学生授课时始终坚持严谨和认真的态度,教师和党员的双重身份,她更应以实际行动发挥一线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授课形式上,刘云老师采取混合教学模式探索。课前通过在线平台发布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预习,上课时网络上有相应教学视频,准备分组活动;课上运用智慧课堂工具设置随机选人、抢答,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精讲重难点,结合分组讨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由学生展示课前布置的分组任务;最后发放随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布置线上作业。刘老师说:“要求学生分小组拍摄结构认识视频,不仅可以更加直观了解发动机内部结构,而且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实践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大学阶段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学习和学科竞赛培养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具备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
刘云老师认为,做好高校教师工作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离不开对学生的热情与期望。新生入学伊始,通过入学教育使其解读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导论课使其对专业有系统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汽车产业发展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进行智能汽车竞赛的宣讲和队员纳新,使学生一开始就体验课外创新实践项目;遵循自愿原则,将报名的大一大二学生,按三人一组组成小团队,据参赛学生的不同状况按年级分类进行单片机和编程的培训,搭建好智能汽车学科竞赛平台,借助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开展一系列的竞赛学习活动都是为了学生们在大学四年有充实自己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刘云老师始终相信学生是有着无限潜力与可能的。为了发掘这种潜能,刘云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空间,让他们自己明白如何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切身体验过才能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好的运用。
令刘云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她指导的智能车代表队,连续六年的暑假,在炎热的环境下组织、指导学生参赛,和学生们一起在实验室里调试车辆。刘云老师调出电脑里保存着的实验室的照片和比赛的录像,感慨道:“虽然现在实验室条件有限,但与其抱怨不如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面对困难就是要迎难而上。”长达十个月的竞赛准备,上场调试比赛也就是十几分钟。参赛的队员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在车模设计制作、调试、比赛中攻坚克难永不言弃,一路拼搏到底。就像2013级周士兵同学说的:“当看到亲手制作的小车在赛道上驰骋时,成绩已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制作过程中对知识、友谊和能力的收获。”这也正是以刘老师为代表的指导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比赛所得到的东西。
身为世范,为人师表。车辆工程专业刚开设那几年,刘云教师曾经一学期讲授两门新开设的专业课,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仍然出色完成。因为她认为这是一个学习新知识,提高专业授课能力的好机会。将重任化为动力,这是对学生最好的表率。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尊敬的刘老师,感谢您在人生旅程上为我们点燃希望的光芒,感谢您增添我的智慧,丰富我的心灵,教师节快乐!”这是2015届车辆工程毕业生、东南大学博士二年级研究生董昊轩同学今年的短信。
刘云老师说:“教学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就是看着学生们毕业之后分散在各地,或工作或读研读博,为自己的未来拼搏。”她的电脑里保存着一段已毕业学生的视频,谈及他们的现在和过往经历,语气不无自豪。
关于跟学生们的相处,刘老师表示,看他们就像看待朋友,很亲切。她也说过,正是因为有不同个性的学生,才有授业解惑的热情,因此学生眼中的刘云老师总是自信、专业、充满热情的一位知识传授引路人,将知识由浅入深的讲给他们,混合式教学加深了对书本理论和动手实践的印象,分小组展开的实践可以兼顾到每一个人,锻炼每个人的能力。
作为学校智能车队的负责人,刘云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们进行实践指导,也要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做赛前动员,成为学生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刘云老师回忆起某一年的智能车竞赛,比赛前一天晚上10点多,学生发现小车的陀螺仪坏了,学生们来找刘老师,她很快赶到现场,联系商家购买备用件,直到半夜才解决问题。“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能说放弃,一切都有可能。”这是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们的道理。
受到刘老师的影响,她的学生们也在全国各地汽车企业从事车辆设计制造和科研、教学工作。2014届毕业生孔祥栋,曾经两次代表潍坊学院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毕业后考入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硕博连读,目前在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多年来,刘云老师带领车辆工程教研室全体教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无论是担任教研室主任还是智能车竞赛负责人,她所做的都是为了使学生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刘云老师说:“有时候会觉得疲累,但想到自己身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名共产党员就会充满必胜的信念和动力,因为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为实现新时代我国汽车行业腾飞,虽道阻且长,然积跬步可致千里,就像刘云老师始终秉持的一个信念:人生最好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永不言弃,只要去做,未来就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