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黔中屯堡作为贵州文化遗产的耀眼明珠,是历经600余年积淀下来的目前国内具有唯一性的地域文化。为响应贵州省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宣传贵州区域文化,肖远平在导师黄永林先生的指导下,申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是贵州民族大学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类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为将项目研究踏实做好,他组织博(硕)士调研团,开展屯堡文化社会生活资料、社区营造及社会治理专项调查,汇编200余万字的调查资料待出版,并计划 2020 年完成 20 个屯堡村(寨)的社会生活史调查,力争让贵州区域文化走向世界,在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增强贵州文化自信。
胸怀乡村教育:一种责任与担当
“我们天还没亮就起来热饭,随便吃几口把剩下的饭装在饭盒放进书包,带上书和作业本就走路去上学了。天冷的时候,路太滑,脚又冷,要走很久才到学校。中午就在学校吃自己带的冷盒饭,下午上完课再走回去。回家还要做农活……”这几乎是二十余年前贵州农村孩子对上学时的共同记忆。单薄的衣服、冻僵的手脚、粗重的农活、简陋的教室、冰冷的饭菜和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让肖远平始终记挂在心。肖远平的母亲或许是将他带上教育事业的引路人,她曾倾尽全力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想尽办法解决贫困学生的家庭困难,一直到学生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做一件好事容易,一直坚持做好事却很难,肖远平的母亲虽然不是教师,却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他铭记一名教师的责任。在民族地区长大的肖远平因深切体会到孩子们上学的艰辛与教师工作的艰苦,到贵州师范大学任党委副书记、校长后,仍不忘开展学科建设、仍坚持为贵州教育服务。肖远平通过教育部《民族教育育人规律研究》课题探索非遗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结合的道路,并找到了突破口,希望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他说贵州师范大学作为贵州省教育体系最完整、教育规模最大、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如何为贵州乡村培养更多优秀教师。5G 技术的兴起为教育注入了新鲜动力,成为了贵州乡村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2019年8月,贵州师范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就 5G+乡村教育信息化实践、5G+乡村名师工作室培育等系列项目开展了合作探讨,积极探索依托5G网络,应用VR、AI等技术,积极为乡村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教育和乡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服务。在教师培养方面,肖远平依托贵州省教师教育联盟,逐步探讨形成协同、共生、共赢的区域性教师教育发展机制。贵州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创新实践,将带动省内7所院校联合培养教育硕士,为未来培养大量卓越的乡村教师。2020年,又与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签订了联合培养教育硕士协议,开启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的首次跨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成果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面向全国高校推广。
在教师的发展方面,肖远平积极提炼乡村教师发展的“贵州经验”,通过积极整合教育学科优势力量,组建贵州特色教育强省研究团队,重点开展乡村教师教育研究,为贵州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契合现实、独具特色的乡村教师教育发展之路提供智力支持。他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培养越来越多的像吕传汉教授这样的大家、名家,扎根贵州、服务学生。他鼓励开展各级培训项目,为教师职后培训进行指导。通过实施名师培育带动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程,学校教师教育专家团队带动基础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学会研究、爱上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育道路上,他始终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回溯三十余年的从业生涯,肖远平自觉少了一些生活上的浪漫气息,但是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充实,每天除了工作就是买书、看书和写书,最喜欢的大概就是在花溪河畔听风赏雨,诗文会友。他很少午休,所以总是能腾出一点时间来阅读喜爱的书籍,这已经成为他多年的习惯。当然这些良好的习惯也得益于他良好的身体素质,不论工作日还是周末,几十年如一日的晨练,给予了他强健的体魄。所以在学习与工作中穿梭,仍然能精力不减。有了学术的滋养,平日的工作就如同有了精神支柱,每当遭遇困惑,总能在书中获得灵感,渐渐地反而更加依赖阅读。即使他明白“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的道理,却仍被其中的魅力所吸引,更加觉得自己所学不多,所悟不够,所感不深。所以肖远平常常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要善于“归零”,不论之前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要有重头来过的心态,方能保持清醒的认知和奋勇直前的精神。
(作者系文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本文原载《文学教育》2020 年第 10 期中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