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母校70华诞,也是家父84周岁的本命年。父亲1959年考入山师中文系,转瞬已是60多年前的故事了;我1988年考入山师外语系,眨眼也30多年了;2017年,我的女儿又考入山师附中,在幸福柳校区度过了幸福而又刻苦的3年时光。我们三代人与山师有着妙不可言的缘分,我们对母校的感情已经融进了血脉和日常的点滴生活之中。
父亲与山师,60年的藏书
父亲1936年出生。由于家境贫寒,他8岁才入初等小学堂念书,未及毕业,因母病辍学。为补贴家用,父亲走村串户,卖了两年的白面饽饽,自己只能吃麦麸粗面饼,16岁才重返小学完成学业,而后6年中学刻苦读书,23岁考入山东师范学院。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志愿到临沂革命老区的费县师范学校和中学教书10年,而后,返回潍坊老家的小县城,一直教书到退休。
年轻时,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如今年老手抖,已很少握笔了。家中书橱里的旧书,处理了不少,余下的父亲嘱咐我保存好。这些旧书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父亲的备课笔记和著述;二是古旧藏书。
父亲的备课笔记,保留下来的都是类似著述内容的,大都带有专题性质。我翻看了几本,有逻辑常识、修辞新例、识字与正字、词组和词类等。父亲编写的《中学语文知识荟萃》《语文知识举要》《汉语知识讲义》等书,凝结着他对中小学教学的独立思考,如今看来,依然有它的价值所在。
父亲的古旧藏书,大都是跟随他多年的工具书,带着历史的沉淀。我就挑几本与山师有关的藏书说一说吧。
一是《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毛主席诗词研究资料汇编》(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编,1960年出版)。这本书能完好地保留下来,应该得益于父亲对这本书的珍惜。他用白卡纸细心地包了书皮,且这么多年来,无论搬家到哪里,一直保存着。书页纸张是泛黄粗糙的麦草纸,但铅字印刷得很清晰,内文里配有珍贵的手写体毛主席诗词。
在落款日期是1960年5月的“编辑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
“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年级同学和部分教师,在院党委和系总支的直接领导下,在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同时,奋战两个月,编出了一套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包括:‘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索引’‘中国现代作家著作目录’‘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及期刊介绍’,以及毛主席、郭沫若、茅盾、巴金、赵树理、周立波、老舍、夏衍、李季、曹禺、杜鹏程等作家研究资料汇编,总计约三百万字。”
与父亲的对话,让我能回望历史,更觉得这不是普通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在特别困难的历史时期完成的,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母校初创时的筚路蓝缕。“编辑说明”中提到,这本书是母校中文系1957级的同学和部分老师的劳动成果。我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提到了那段物质匮乏,但精神丰富的历史:
“大学四年,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低标准,瓜菜代,定量一压再压,但官风清正,为官为民定量一致。伙房里吃烧酒糠、瓜干面二合一的窝窝头,枫树叶子都炒菜吃,但人们脸上看不出一点悲观表情。学子们吃个半饥不饱,便蹲在阅览室里涉猎古今中外的名著,精神食粮是丰富的。那时我所在的山师中文系的老师,像田仲济、严薇青、庄维石、冯中一等都是名师,他们用知识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开扩了视野,增加了人生的阅历。”
另外一本是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古典文学(明清近代部分)》。这本书没有标注出版日期,父亲说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是他在山师读书期间,中文系编写的教材,应该也算的上是历史资料了。
上世纪60年代,我父亲在山师读书时,国家每月发放7元生活费,他就用省下来的钱,从古旧书店里淘了一些书,也从新华书店里买了些书,保留至今,尤显珍贵。其中有1916年铸印、铜版印制的《中华中字典》,一匣4本。这是父亲1960年在济南古旧书店买的,当时的价格是1.2元。曾经有书贩子出高价购买,多亏父亲没有卖。100多年前的书,历经沧桑,保存完好,只是使用过程中,留下了墨迹。如今这种字典只能当文物看待了,会使用的人估计不多了。此外还有,陈望道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丁易著、作家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冯其庸等选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历代文选》等。
这些藏书,若放到孔夫子旧书市上,可能会换回几块碎银子,也改善不了多少生活;若捐给母校,不知母校是否稀罕?
我们1988级与母校的30年互动
我是外国语学院1988级的学生,入校时还叫外语系。虽然系里当时有日语、俄语等专业,但1988年却只招收了我们3个英语班,不足百人。
外院1988级校友是一个光荣的战斗集体。在校期间,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校系的各项活动。毕业了,走远了,学校依然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回馈母校一直以来也是我们的夙愿。我们毕业后不久就成立了校友会,辅导员刘在良老师一直是我们的带头人。我则做了年级校友会的秘书,是校友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见证并记录了校友活动的很多美好瞬间。
2010年10月,母校60周年校庆,在校友办的大力支持下,1988级校友牵头在长清湖校区捐赠了15把湖边休憩长椅,余下的1万多元善款决定用于助学,这成为薪火奖学金的缘起。2012年,1988级校友毕业20周年庆,我们又向外院捐赠了1.5万元奖助学金。目前,薪火奖学金已顺利颁发了5届。
2018年是我们入校30周年,我们以向长清湖校区捐赠校训纪念石的方式度过了这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我们与学校的互动,更多体现的是常回家看看的心情。校友中能一次捐出很多钱实践善行的毕竟少数,更多的校友是普通而平凡的人,汇聚平凡的力量来回报母校,其意义同样深远。
在迎接母校建校70周年之际,我们以一个普通家庭的视角,看到母校的发展壮大,深感自豪。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经历将成为我们三代人宝贵的回忆。祝福母校生日快乐!祝愿母校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周新宇,外语系1988级校友,现工作于山东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