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徐天成,2019级针灸推拿学博士,
今年是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的第九年。从2013
年起,他带领团队开展经络数字化研究,用现代技
术武装中医,我们用高等数学中的“分形”描述经
络穴位的体表分布规;2015年,他的团队斩获第
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
赛二等奖;此后,他萌生了研发“数字经络”针灸机
器人的设想,2017年,针灸机器人项目入围新加
坡李光耀全球创新创业大赛36强;2018年,他又
进一步研发针灸机器人的智能属性,并一举夺得
“纳赛尔王子国际青年创意奖”,成为开赛10年来
的首个中国获奖项目;2019年,他作为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主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
产论坛的85国青年代表之一参与大会,并见证了
南京成为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 “世
界文学之都”的中国城市。
以下是他关于“初心”和“使命”的两则
小故事。
初心:我们为什么要做针灸机器人?
在附属医院院实习期间,我曾跟随全国
名老中医、国医名师盛灿若老先生学习,他
炉火纯青的针灸技艺与传道解惑的师者风
度深深感染了我,他包容并蓄的谦和态度
也启发了我。在针灸科,即使开足马力工
作,一个针灸医生一天的治疗量至多也只
有100多个患者。而随着社会老龄化和慢
性病的低龄化,更多的人会需要见效快且
几乎无副作用的针灸———为更多患者服务,让他们解除病痛,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每个医学生的初心。
而对于学习训练周期长的中医而言,这些老中医的经验是否得到最大化的传承呢?年迈的针灸医师,他们独到的手法、宝贵的取穴经验,或许没有办法仅仅通过类似“抄方”的方式被传播,而他们的技艺本可以为更多患者服务。
针灸专家的手法如何复制?取穴经验如何传承?这样的困境在智能化的时代,通过机器人或许能够解决。而且,机器人不会疲劳,可以稳定而准确的复制医护人员的操作手法。通过与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合作,开展医工结合模式的创新,顺利开发出了针灸机器人的样机,并获得世界大学生医疗机器人创意大赛(中国赛)二等奖,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使命:借助机器人,让针灸与世界对话
2018年,我有幸作为获奖嘉宾参与在“一带一路”国家巴林的国际青年节活动,并以智能针灸机器人的研发实践成为 “纳赛尔王子国际青年创意奖”的首位中国得主,也成为了以数字化的方式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者之一。
2019年4月,在南京举行了第三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南京成为了中国唯一入选世界文学之都的城市,而我作为85国青年代表中唯一的青年中医参加了这一历程,肩上的使命,即是“用中医与世界对话”。
对我们中医人而言,南京与针灸的渊源更为深刻:去年是学校首任校长承淡安先生120周年诞辰,今年是针灸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0周年,针灸也是中医疗法中唯一入选该名录的内容。经过与85国青年代表的讨论交流,“针灸数字化”被写入了大会的总结汇报,南京也有幸成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而回顾数年前的2017年,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的国礼即是针灸铜人,也印证了针灸之于世界的独特意义。
习主席说:要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正是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传统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方向,而正是研发针灸机器人的科学实践,让我们意识到以数字化技术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青年中医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徐天成2019级针灸推拿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