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讲解地球奥秘 弘扬科学精神

———走近我校地质博物馆科普志愿者团队

作者:研究生记者 李智颖    
2020-11-06     浏览(190)     (0)

文章讲述了长春地质博物馆科普志愿者团队背后的故事,他们热心奉献,无私付出,致力于地学科普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志愿者。未来将有更多吉大学子加入其中,为更多人讲解地球奥秘,弘扬科学精神。


在长春市庄严雄伟古朴的地质宫内,设有地质博物馆,建馆近70年来,在地学科研及科普教育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长春市文化名片。专业教育和科普教育累计共接待国内外观众数十万人,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支友爱、互助的志愿者团队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我校地质博物馆科普志愿者团队,为大家讲述他们背后的故事。

“将每一次讲解工作做好,就是我的使命”。 “欢迎大家来到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参观,我们现在所在位置是地球奥秘厅……”这位声音洪亮、语言流畅的科普志愿者名叫曲姝玥,是地球科学学院2019级构造地质学的硕士研究生。两年里,曲姝玥累计工作时间近200小时,参与过大大小小的讲解活动。有一次,她临时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求在3天之内接手全英文的讲解,尽管平日里英文基础不差,但是这次任务还是比较困难。她几乎利用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把稿子背熟,为的是在讲解时可以像平时讲中文那样流利。 “作为地球科学学院的学生,每一次讲解任务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将每一次讲解工作做好,向更多的参观者普及地学科普知识,宣传我国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环保意识,就是我的使命。虽然现在已经经历过十几次讲解,但为了保证不忘词、不错词,每次讲解前我一定会在前一天晚上再背一遍,当天提前两个小时到馆里熟悉一下,保证绝对不失误!”曲姝玥坚定地说。在团队中,曲姝玥也收获了很多,她的热心和勤奋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点赞。 “博物馆志愿者经历带给我的最有意义的是自信,它影响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来我会多参加校际交流,想申请继续读博,参与更多志愿者活动。我会带着将这份自信走向新的人生阶段!”曲姝玥说。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除了地球科学学院的同学们以外,也有很多其他院系专业的同学参与到地质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中来,法学院2017级的张佳就是其中的一员。她从小就喜欢阅读关于地质科学和古生物方面的书籍,也喜欢关于恐龙的玩偶和电影。从近距离接触到恐龙化石那刻起,她就下定决心要成为这里的一名科普志愿者。张佳作为一名跨专业讲解志愿者会有许多困难。入队考核时,她收集了所有的相关材料,博物馆的展品、科普内容,地质宫的历史和文化等,都需要她熟读并且背诵下来。繁重的课业压力并没有打消她的积极性,她带着法学专业学生的那种勤奋、严谨和好学,用了大量的时间熟悉了馆里各项展品,了解讲解规范,做到对讲解内容记牢记熟、流利表达,最终通过了考核。不久后,她在王乔老师和老讲解员们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了讲解馆藏的工作。张佳平时在中心校区学习生活,地质博物馆在朝阳校区,如今她的大部分工作以及和老师的交流都是在线上完成。她负责的更多的工作是地质博物馆公众号的运营和管理,很多次都是她在深夜里对着电脑,把推送的内容排版、编辑好再上传。有的时候系统出现问题时她就学着去解决。 “刚开始我真是什么都不会,我是在一遍遍地请教老师和学姐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共同的战斗经历加深了我们的信任,大家都成为最好的朋友啦。”张佳说。

“每一件馆藏展品都是我们的珍宝”。建设工程学院2018级地质工程专业的吴桐桐,在大一入学时加入志愿者团队。 “这一年多的志愿者工作让我有一种和参观者分享自己的珍宝的感觉,我心里总是满满的自豪与骄傲。”吴桐桐说。每每提及馆内的藏品,她都如数家珍,无论是颜色各异、造型独特的各种矿物样本, “黄铜矿、孔雀石、方解石”,还是来自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古生物化石, “笔石、角石、海百合化石”,她都可以准确流利地进行讲解。 “比如这个就是鸮头贝,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仔细看着一个个贝壳的腹喙很长,很像是猫头鹰的嘴巴,所以取名鸮头贝,也叫鹰嘴石和枭头贝。在古生物学上很多化石命名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不论是线上公众号推文的制作还是线下讲解,吴桐桐都会认真对待。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中医药大学的同学来参观,看着他们听讲解时认真的神态,她感觉特别像自己第一次作为新生参观地质宫时的样子。她说,自己以能为别人做地质科学的科普讲解和咨询服务为荣。

“对地质的热爱让我决定留下来”。“各位小同学们请跟我来,我们现在所在位置是我馆的恐龙展厅。恐龙是繁盛于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在小学生们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下,一边维持秩序一边讲解恐龙化石展品的科普志愿者的曹宜陵,是我校地球科学学院2017级地质学系学生。他生动有趣的讲解风格深受小学生们的喜爱,甚至还有一些孩子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说以后也要考入吉林大学学习地质学和古生物。“我最喜欢讲解恐龙展厅,每次说到恐龙就会想起陈军老师所说的,恐龙不仅仅是一种古生物,它们更是一种文化,相关的资料、文学影视作品以及各式各样的商品,甚至说恐龙的多样、神秘和终归尘土的沧桑,都是它作为一种文化而表现出的魅力。”一场大型的讲解接待活动需要十余位志愿者的协同配合,而讲解员是一个人负责一或两个班级,既要让孩子们一直关注着自己的讲解,同时又要保证孩子们参观时的安全。曹宜陵为自己的团队自豪。他说,我们团队有着很高的协同配合度和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22年来学校已经成功组建了14届志愿者团队,培训科普志愿者千余名,义务服务达15000小时,这是大家共同的成绩!”

“我在团队中进步和成长”。2019年,志愿者地球科学学院2018级地质学系的学生崔家莹入队一年了,曾经的“小萌新”志愿者现在也将参与到今年纳新后的线上培训中。“辽宁地质博物馆比我馆大很多,藏品也很丰富,相同之处是都是关于地质学,不同的是我馆涉猎更加广泛,而辽宁地质博物馆对古生物研究方面更加擅长,我在那里见到了很多珍贵的化石,也学习了他们的讲解员的讲解方法。”崔家莹参加交流回来说,作为一名地学专业的学生,成为志愿者使她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和研究藏品,提升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知识,促进了她的专业课学习。志愿者团队的工作安排十分人性化、很合理。崔家莹说:团队的工作从来没有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发生过冲突,因为老师们会耐心地询问每一位参与工作的志愿者的空余时间并提前做好工作安排,在临近工作时还会再敲定一遍工作表。正是在老师们的精心安排和悉心指导下,才有了一批批优秀的志愿者的成长和一次次大型讲解接待活动的圆满完成。

一群朝气蓬勃、无私奉献的科普志愿者们,使我校地质博物馆成为春城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们在博物馆与社会交流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科普教育职能,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吉大学子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为更多的人讲解地球奥秘,弘扬科学精神,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中熠熠闪光。(部分摄影 韩月 李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