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坚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粮食安全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这一指示既符合我国历史传统也契合我国现实国情。
以农业文明为根基建立起来的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粮食是人民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官方到平民百姓,无一不视粮为命。 《论语》子贡问政篇中,孔子谈及国家统治时便有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论断;清雍正帝曾下圣旨,对于御膳房中的残羹剩饭, “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诗人李绅 《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则是儿童牙牙学语时就开始体悟的道理。这种重农惜粮的思想,通过言传身教,在代际间传递。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一粒粮食可以救活一个国家,一粒粮食也能绊倒一个国家。”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近20%,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对于我国而言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国家安全问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将 “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意义重大。我国一直将粮食自给自足作为重要国家战略,近10年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储备充足,可满足市场需求。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气候变化以及国际粮食供求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仍需加以重视。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人对于吃饭的目标已经从 “吃饱”转变为“吃好”。从高档餐厅到街边小食,我们点点手指便能享受送餐上门的服务,种类繁多的各色美食唾手可得,珍惜粮食的观念却被日益淡忘。亲朋聚餐讲排场,超量点餐,碍于面子不打包剩饭菜;过量囤货,食物变质过期后大量丢弃;食堂饭菜或者外卖不合口味,吃几口就丢掉……这些可能是我们很多人都曾亲历过的事情,不以为然的举动所造成的浪费却是惊人的。
当下,浪费已经取代灾害和疫情成为粮食安全最大的威胁。以我国为例,仅餐桌上的浪费就数目惊人。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显示,国内每年餐桌食物浪费量高达1700-1800万吨,相当于3000-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粮食、尊重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继续践行;同时,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国情促使我们要及时遏制浪费之风。今年的新冠疫情再次为粮食安全敲响警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党中央的号召下,社会各界已经行动起来,网络平台整顿大胃王吃播的不良风气;餐馆推出 “小鸟胃”套餐、N-1点餐模式,并为顾客提供免费打包服务;高校食堂推出 “光盘”奖励水果活动;主动打包、自觉光盘……这些行动积极践行了节约风尚,值得推崇。
一时之风易成,长久坚持不易,厉行节约要建立长效机制。将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防治食物浪费,这是顶层设计方面的考量;树立行业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措施,这是各行各业的首要任务;将勤俭节约深化在观念中、落实在行动中,这是我们普通民众的力所能及。唯有如此举国同心,才能在社会上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