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石家庄铁道大学 - 《石家庄铁道大学报》

我当了一辈子﹃多变﹄的教员

作者:离退处李家驸    
2020-11-01     浏览(117)     (0)







  我今年92岁,30年前从石家庄铁道学院离休。学院的初期是军校,1954年,我抗美援朝回国后,分配到学校当教员。现在,我说说我任教时期的多变情况。
  教学对象多变。军校时期培养对象多变,因而学校名称也多变。先是铁道兵学校、铁道兵学院,文革后又改称铁道兵技术学校、铁道兵工程学院,这些学校都是军级单位。1984年脱军装后改称石家庄铁道学院(现为石家庄铁道大学)。
  我教课的对象有连排长班,有参谋班,也有科团班;后期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大学本科班。不同类型的班,教课方法也不同,记得我教科团班讲桥梁施工课题时,一位少校副团长在课堂上给我提出一个施工中的问题,使我这个中尉教员有些尴尬。但我灵活地请他在课堂上讲一段他的施工经验,大家挺满意。
  教课内容多变。教学对象不同,教的内容也不同。由于当时教员较少,一个教员常要教多种课。我曾经教过大型建筑课、工程制备、材料力学、桥梁基础施工、桥梁工程、铁路抢修、铁道兵专业战术、桥梁抗震设计等八门课。而且后几种课带有边科研边授课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水平不高的教员困难很大。
在军校期间,我曾在抢修教研室教《铁路抢修》课,那时教材内容主要是以抗美援朝的铁路抢修为基本内容。但考虑到原子弹出现的条件下,需要现代铁路抢修知识,因而随教研室领导到国内深水高桥地区,探讨新的抢修方案。我分担了“铁路迂回线的课题”。因后期抢修课取消,新课题也就随之下马。
  教育方针的变化。文革后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那段时间常到工地现场教学。为此我校曾到东北、山东、福建、江西、京原线、长江大桥等工地现场教学。在工地搭军用帐篷生活及上课,选重点工序参加实干。教员既当工程师又教课,有时请工地工程师讲课。在现场,教员和学员同样过军事生活。记得在京原线现场教学结束后,教员和学员一起野营拉练返校,途中住老乡家搞点劳动,体现军民一家精神。
  学校组织机构的改变。军校时期组织机构长变。有时分各系,分各教研室,有时全校分几个大队。教员与学生同吃同住,教员在队不准回家住。我在大队当教学组长时,老伴生小孩都不能回去照顾。
  曾有一段时间,不按专业分教研室,分几个大教学组,我那个教学大组最多曾有五、六十名教员,其中有从现场调来的老工程师,有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的新教员,此时这个教学大组长工作属行政性工作了,有时帮他们联系吃住,有时他们家属来帮他们安家,都是与教学无关的了。
  军校撤销后的变化。1984年铁道兵撤销,铁道兵工程学院改为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铁道部,后转由河北省领导。我们桥梁系交我一新任务:主编《桥梁抗震设计》教材。由于我在学术上先天不足,不得不学些新知识:振动理论知识及其相关基础知识。除自己业余进修外,也曾到外地高校寻求专家听课。年龄大了学新知识很费力,但总算编出了《桥梁抗震设计》新教材,在给桥梁专业上课用上了。此教材以后在教材评审中,被评为优秀教材三等奖。
  在多变的条件下,我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曾在全铁道兵立二等功,在北京(铁道)兵部双先会上做了典型发言。该会不仅有兵部司令员、政委参加,总政余秋里主任也来参加。
  在军校时期也曾多次立功受奖,也曾有多个荣誉称号。于此我感到做为一名普通教员,尽了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