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南师范大学 - 《湖南师大报》

桂 花

作者:孙庆耀    
2020-11-06     浏览(162)     (0)

作者描述在桂花树下感受自己像轻盈的鸟儿,感慨温故知新的重要性。文章提到教师的教育之路和学生们向其学习。文章以作者等待桂花盛开为结尾,暗示对教师节的礼物之情。

不自觉从葱郁茂盛的桂花树下走过,轻轻弯腰,让身体在树影婆娑的梦幻中穿行,竟然感觉自己的身体像一只轻盈的鸟儿,或许就是《诗经》里“未见君子,忧心如醉”的晨风,竟然从心底感受到一种鸟禽矫健轻快地穿梭掠过的欣喜。此时桂花尚不芬芳,树影却已然爬满了杨树达先生的半身雕像。随着风儿的轻轻浮动,树影也便欢快了起来,莫名地合着沙沙的声响跳着些颇为精巧标致的圆舞曲。

我无意间瞥见了杨树达先生的那句名言:“温故而不能知新,其病也庸。不温故而欲知新,其病也妄。”因为没有标点符号的缘故,刚上大一时的我总是理不顺其中的关窍,更无谓感慨“此中有真意”了。杨树达先生是极温厚端正的学者,文学院的老师也同样怀抱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高标追求,就是师大的老师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我们,不也正向着教师的方向而努力吗?

大学生涯如白驹过隙般匆匆忙忙,疫情的肆虐更是让大三一学期的精心安排全部化为无形的泡影。这让我突然伤感起来,使我想起了那些曾经对我影响极深刻的老师们。汤素兰老师的《儿童文学》开启了我对儿童文学的全新认知,让我觉得最简单朴质的词汇语句,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童心未泯的反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又好像拖举起整个简单纯粹的童年。姜志远老师的《古代汉语》极深刻又极生动。三千多年前祖先刻在龟甲兽骨上祈求赐雨丰收、盼望保佑黎庶的文字,现在看来仍觉崭新如旧,谁又能窥测到他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风雨!先人篆刻文字时的喜悦,祝祷祈福时的虔诚,投入火中时的期盼,都浓缩在这一片又一片的甲骨上了。后人从殷墟的迷雾中将它们重新发掘清理,一个辉煌强盛的王朝才重新闯入人们的视线。当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着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文字符号时,来自数千年前祖先的殷殷期盼又怎能不如黄钟大吕般震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人文的美丽,这就是人文的高度。

想到这,我才觉得自己的身上汗津津的,原来是已近傍晚的缘故,石板上的青苔此刻便也变得兴奋起来。我望着这一树极旺盛极美丽的桂花,微微闭上眼睛,好像自己已经身处在这氤氲着桂花香气的氛围里了。可惜如今才九月初,恐还要静静等待一段时间,才能享受到“蜂围蝶阵乱纷纷”的自然惬意。李清照的词里说得好:“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屈子的《离骚》写了那么多奇花异草,却未能将桂花写进去,总不免要让易安感觉遗憾了。

教师节到了,那时的桂花在夏季暑热的催促下,应该可以早些开花吧。南北朝诗人陆凯,只有一首诗歌传下来,他面对久久不能相见的老友,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感人肺腑的诗句。可惜我没有一整个春天的温暖可以相赠,如果可以,那就折一枝桂花,偷偷放在老师的教案下,让桂花的芬芳带去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