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新华医院报》

让儿童白血病不再是不治之症

——记我国著名小儿血液病学专家谢竞雄

2020-06-30     浏览(213)     (0)

文章讲述了谢竞雄的从医经历和与丈夫王振义的伉俪情深,她在国内率先从事儿童骨髓移植的实验研究,挽救了无数生命。王振义对妻子的深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人们。

 

  谢竞雄(1921-2011年),江苏吴江人,儿科学教授、主任医师。民国37年(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杭州仁爱医院工作。1949年,进入广慈医院工作。参与新华医院创建工作,先后担任儿内科副主任、儿科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和上海市医学会儿科血液组组长,是新华医院儿科学的开创者之一。7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创建小儿血液专业组。1972年,开创了治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先例。1980年,在国内率先从事儿童骨髓移植的实验研究。曾先后发表《氯霉素治伤寒之研究618例正常新生几五天内之血象分析》等论著20多篇。1982年,在《中华血液杂志》上发表的《169例小儿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总结》,是我国首篇系统总结儿童白血病临床研究的重要论著。退休后,长期担任上海市儿童医院顾问。1997年,被聘为新华医院高级医学顾问。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在接过这一国家最高科技荣誉时,深情地说,“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还没说完,便已哽咽。

  她,就是王振义先生的夫人,我国著名的小儿血液病学专家谢竞雄。

  一

  1921年,谢竞雄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她的母亲是费孝通的姑妈谢家在同里经营米业,家境殷实。她8岁时接受家庭教师的启蒙教育,1930年,到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接受正规学校教育,这是所美国基督教理事会在苏州天赐庄办的,对中国上等社会女子进行基督化教育为宗旨的教会学校。

  1935年,谢竞雄升入该校初中部。可是,初中尚未毕业,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迫使谢家逃难到上海租界。不久,她考人了怀久女中(上海市第二中学在陷时的名称)1939年,转人办在租界里的“江苏省立常州中学沪校”1941年高中毕业后,她选择学医,首先考虑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于是报考了作为协和医学院预科学校的东吴大学理学院医学预科。然而,烽火连天的战乱,打断了谢竞雄的求学之路,东吴大学南迁,她没有选择可以直升的上海医学院,而是选择了心仪已久的震旦大学。1943年,在补习了一年法语后,她通过考试,成功插班进入震旦大学医科二年级学习。

  在震旦大学设在启明女中内的法语补习班期间,学校为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法语水平从震旦大学选几名法语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当辅导员。辅导员中有个比谢竞雄小3岁的王振义,王家和谢竞雄家住的地方相近,上学和下课回家同路,边走边聊逐渐相识。谢竞雄插班后又与王振义为同班同学,他俩志趣相投,虽然谢竞雄长王振义3岁,但他们共同的理想使他们相爱至深。

  1948年,谢竞雄和王振义一起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学校介绍谢竞雄到杭州仁爱医院担任内科住院部医师,王振义到广慈医院当住院部医师。谢竞雄到杭州仁爱医院后,发现医院内部的情况较乱,充当护理工作的修女们可以随意给病人施药而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师却安排到附属护校去当务工作。初出茅庐的谢竞雄大胆向院长提出这个问题并争取尽快改变。

  1950年,因工作无法施展自已所学和专长,谢竞雄辞职回到上海,进人了广慈医院儿科工作。当时,国内没有一所医院能治疗白血病,在许多人心中,孩子患上白血病就等于被判了死用。作为一名儿科医生,眼睁睁看着活生生的孩子因为得不到救治而被病魔折磨致死,谢竞雄感到了揪心的痛,她决心抓紧时间,研究白血病,将孩子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她在儿科一代宗师高镜朗的指导下,专攻血液学,从事小儿血液、小儿肿瘤小儿免疫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同年,谢竞雄与王振义在上海结婚,新房安排在高安路59弄2号,两个人在医学,尤其是血液病研究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热情。婚后两人的“业余”生活,竟然是下班后一起翻译和探讨外国血液学著作,夫妇俩合作发表了一系列医学研究成果,包括《用红血球素代替血小板进行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以诊断血浆凝血活酶因子缺乏症 》《Deficiencies in Plasma Thromlo plstin facrors》《血友病的实验诊断》等论著。

  20世纪50年代,夫妇俩特别关注出血性疾病,国内教科书及有关血液病著作有所阐述,但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他们发现美国医生 StefaniniDameshek和所著的《出血性疾病》内容新颖,分类详细、诊断处理方法详尽,符合临床及教学要求。他俩利用业余时间,夜以继日地将这本30万字的英文专著译成中文,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书的封面上署名“王振义谢竞雄译”,这部书成为当时国内出血性疾病领域唯一可供参阅的书籍。

  1958年10月,新华医院建立以后,谢竞雄先后担任儿内科副主任,儿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和上海市医学会儿科血液组组长成为新华医院儿科学的开创者之一。

  谢竞雄在小儿血液学领域有深厚的造诣,20世纪70年代初,她在国内率先创建小儿肿瘤血液专业组带领团队开展儿童白血病的临床研究。1972年,她开创了治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先例。1980年,又在国内率先从事儿童骨髓移植的实验研究,为新华医院儿科骨髓移植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她治学严谨,曾先后发表SCI论文和中文论著20多篇。1982年,她在《中华血液杂志》上发表的《169例小儿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总结》,是我国首篇系统总结儿童白血病临床研究的重要论著,是新华医院首次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项目的领衔者。让儿童白血病不再是不治之症,正是谢竞雄为中国科医学界所做的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海市儿童医院领导得知谢竞雄在新华医院退休的消息,马上延请她担任医院儿科血液病科医学顾问。说是顾问,其实是重建中的儿童血液病房的顶梁柱,在病房里几乎每天都看到谢主任的身影。

  “谢主任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圆圆的脸,弯弯的眉,眼睛总是含着笑。她说话轻声轻气,观察病情非常仔细,每位病人的检查报告都熟记于心,判断处理病情变化果断有力。每次来查房后她都会带着很多资料回家,有时候遇到特殊病人还和王振义教授商量一下,再把查找的文献结果带到科室组织我们学习实践。“时隔三十年,上海市儿童医院综合病区景虹医生回忆起谢主任,依然历历在目。

  1986年,5岁女孩怡君被紧急送人儿童医院病房。小怡君所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种,发病急骤、死亡快,很多病人从诊断到最终死亡甚至不过一个星期,不留给医生一点机会。

  谢竞雄始终关注着这个孩子的病情变化,每次都亲自去床边查房然后会组织相关骨干进行会诊。晚上,回家与丈夫讨论怎么办。这对学术伉俪为孩子“活不过七天”的诊断忧心忡忡,而当时所有的治疗方案已宣告失败。

  “能不能试一试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王振义大胆地提出想法。

  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原本是用来治皮肤病的,但王振义团队已做了多年实验:在显微镜下清晰看到,大量急性早幼粒细胞在这种药物的作用下,奇迹般地“改邪归正”,变成了正常发育的细胞。王振义提出,既然已束手无策,病孩必死无疑,为何不试一试这种药?

  谢竞雄疑虑重重:“你们的实验是在体外做的,进入人体后究竟会怎样?假如不起作用人死了,我们能说得清吗?“

  王振义沉吟片刻:“这我也想到了。可凡事总有第一次,第一次总会有风险对吧?“

  “正因为是人命,就更有必要更值得去冒这个险了。假如成功可以挽救多少人命?”

  谢竞雄深深地叹口气:“我何尝不想救人命。可要不成功呢?麻烦就大了!你能保证成功?“

  寂静中,王振义直视着妻子的眼睛,一字一顿的语速加重了每个字的分量:“竞雄,你我都是医生,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对吧?救人一命是天职——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我的思想很‘端正’,我不是拿病人做实验,而是从病人需要考虑,为了挽救生命,冒险是值得的。”

  第二天,谢竞雄在科室里说,王振义教授正在试验一种新的药物,是专门针对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这种特殊类型的口服化疗药物维甲酸。当时的床位医生景虹还记得那天的场面,她回忆道:”孩子的父母都被叫了过来,他们家的亲戚朋友把整个办公室里都挤满了。谢主任坐在一群家长中间,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认真严肃地把小怡君的病情和预后告诉了大家……孩子的妈妈坚持不放弃女儿,愿意给她试用这个药物。“

  奇迹真的发生了在口服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一周后,小怡君感染控制了,出血减少了,精神也一天天好起来了,又经过了几天,白细胞指标渐渐地变回正常了,出血也完全止住了。一个月后,复查骨穿的结果显示:病情完全缓解。小怡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口服“全反式维甲酸”成功痊愈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例。

  谢竞雄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又工作了十多年,直到七十多岁再次光荣退休。她帮助儿童医院培养了许多年轻的血液科医生,在她的指导下,许多白血病患儿起死回生健康成长最终成家立业。退多年后,她还能一一讲出患儿的名字。

  1994年6月15日,王振义获得了世界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但所有的光环都无法掩盖面对亲人病痛时的哀伤。在他获得凯特林奖的第二年,谢雄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从那时起,整整16年,近M多个日日夜夜,王振义总是尽量陪伴在老伴身边,期望病程能减慢再减慢一些。

  每个周末,王振义都小心地把各种药物分配到一格一格的药盒里,以防老伴吃药时出错。在老伴还能走动的时候,他每天都要牵着她的手,一起出去走走;之后,老伴的身体机能逐渐减退,但只要天气好,王振义就推着轮椅,带她去家附近的小花园晒晒太阳。后来,老伴已完全无法与人交流,王振义还是每天拉着她的手,陪她说话,把食物打成糊状,一口口喂给她吃。

  2011年1月6日,就在王振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前一周,饱受疾病折磨的谢竞雄安详地走了。“我最悲痛的时候,就是失去夫人的那一天。”回望妻子对自己一生的守候与支持,王振义深情地说,“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

  王振义怀着无限的哀伤回忆一些感人肺腑的往事:“年轻时我一心扑在研究上,她分娩那天,我都没有陪她,可她不怪我。实在对不起她呀!“文革”中,一家5口人分在了5处:我在干校改造”,她带领医疗队在南汇县农村,大儿子去了安徽插队,二儿子去了黑龙江农场,小儿子分到了上海郊区一个工厂当翻砂工。可怜啊,她的那颗心生生被分成了5瓣!”

  “我们的生活一直很简朴她也从无怨言。记得前些年我们傍晚常一起散步,那时周围的路还在修,高低不平,我就紧紧地挽着她的手臂,她靠着我,深情地说:“现在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创作编排的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就是以王振义院士为原型,将他六十多年从医生涯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搬上戏剧舞台。剧中的王振义院士真诚朴实,与人生伴侣谢竞雄在震旦校园谈论人生理想“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剧中令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医者的锲而不舍、兢兢业业,还有王振义和谢竞雄的伉俪情深,相濡以沫。王振义院士说“我最想感谢的人是我的妻子”,对医学研究“我们绝不能放弃”,“每天早上,当我起床的时候总会产生一个念头,今天会有收获,会有突破”。王振义院士对妻子的深情,对病人的负责,对科研的坚持不懈,使人深深感动。

  参考资料:

  1.沈昌华.杰出的女医师谢竞雄

  2.景红.谢竞雄主任和儿童医院

  3.樊云芳.倪黎冬.王振义创造医学奇迹:白血病治疗的“中国革命”

  4.唐闻佳“上海方案”是如何炼成的文汇报2018年8月26日第6版

  5.王蔚.我的爷爷王振义——王振义事迹报告会发言节录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