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性定菜根香

作者:中医学院2017级 梁月琪    
2020-11-04     浏览(164)     (0)




  初闻《菜根谭》还是在高中的语文阅读课上,犹记老师无比郑重地把它推荐给我们:“人生不读《菜根谭》,万里行遍也枉然。”然而当时的我对此书以“菜根”为名甚为不解: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以梅兰竹菊为志趣,推崇的或是折风筛影、不卑不亢,或是剪雪裁冰、暗香盈袖,言辞谈吐无不清雅绮丽,又怎会着眼于“菜根”这等粗俗寻常之物。在十一假期的某个清晨,我重新翻出这本书来读,细细体味,终于得以窥知“菜根”个中滋味,感慨颇多。
  蔬菜之根,滋味寡淡、不易咀嚼,鲜少出现在古人的饭桌上。贫穷百姓以菜根饱腹,富贵人家则弃之如糠,故人们常以“咬菜根”代指艰苦的生活条件。世人食菜根皆苦,便弃之,唯著书者洪应明耐得住这份清苦,沉淀心性,淡然处世。“幼慕纷华,晚栖禅寂”,洪应明一生坎坷,颠沛流离,饱经忧患。但其身处清贫困苦之境,仍怀有超然洒脱之心,食无佳肴,居无广厦,衣无华服,然志向高洁,独守本心,居于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治学,亦能寻得内心的平衡与怡然,就像《菜根谭》修身篇中所写:“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穿越历史的拱廊,唐朝诗人刘禹锡也曾著《陋室铭》托物言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我想,如若两位古人相识,必会惺惺相惜吧。
  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宋代汪革如是说。汪革是宋代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为人方正,生活清贫却乐在其中。南宋理学家朱熹欣赏其著述文辞,曾为之作批注:“学者当常以‘志士不忘在沟壑’为念,则道义重而计较死生之心轻矣。”试想,一个人如果能够抑制口腹之欲,忍受物质上的清贫,也必然能坚强地适应各种生活困顿,从而把握人生方向,终有所成。
  菜根之中有真味。能识菜根之香者,布衣蔬食,闭户读书,仍可悠哉游哉,清贫而淡然。洪应明的好友于孔兼在《菜根谭序》中说:“‘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在我看来,这是将汪革的观点进一步延伸。“菜根”不仅代表着作者所曾经历过的种种风波险阻、清苦艰辛,也暗示着其自警自立、自强不息的意志。食菜根不难,但能甘之如饴,从中发现百般滋味者罕有。
  风过疏竹,风去而竹不留声。傲骨之于君子,是混沌中的倔强光华,而君子的心性,在岁月的堆砌之后得以彰显千秋。《菜根谭》流传数百年,历史的风尘非但没能使它黯淡分毫,反而使它在文化长河的冲刷下愈发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个又一个淡泊名利、恪守本心的伟人。洪应明于“菜根”之处见道法,而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一位老人也身体力行地在“农田”之地显安然,他便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至高荣耀加身而不骄不躁,耄耋之年仍然每天“下地干活”。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需存一点素心。然而这“一点素心”,却最是难得。西汉司马迁曾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众多世人奔波忙碌,追名逐利,鲜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胸。尝过燕窝鲍翅,再也咽不下淡饭粗茶;坐过香车宝马,再也受不得奔波之苦,一味唏嘘世事之善变,境遇之困顿,所思所想皆寄于外在,内心混沌而不自知,世态萧条而内心亦不得充盈,郁郁寡欢,又怎知“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苦其心者尔”,让人莫不为其可惜。
  性定菜根香,书与菜根都易被人忽视,当静心培根,细细品味。春风得意之时不放纵,失意落魄之时不自哀。既尝得了珍馐,又食得进菜根,方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与著书者对话,与自己交谈,合上《菜根谭》,缓缓地舒上一口气。养身莫若养心,“品得菜根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学业的压力,工作的挑战,生活中的烦心事,何尝不是摆在我们眼前的“菜根”呢?尽人事,知天命,学着放下得失之心,在这百舸争流的大千世界里,乘风破浪,一苇以航。相信回首潇洒处,必是天朗气清,快意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