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进入大学的小萌新们一定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但先别急着眼前的“风景”,只有尽早为大学四年做好规划,才能让自己今后走得更高更远。下面就跟我们来了解大学的课程学习,提前树立好自己的奋斗目标吧!
据规定,本科学制为四年,学习年限(含休学)最长不得超过六年。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的基本要求:文科150 学分左右,理工科160 学分左右。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每17学时为1 学分;单独设置的课内实验课、体育课,每34 学时为1 学分。如果大学期间学分未修满,将会影响毕业。
各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四大课程版块:通识教育课程版块、专业教育课程版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版块和其它课程版块。通识教育课程版块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部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外语、中文写作、信息技术、大学体育、军训和军事理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是全校公共任意选修的课程,除校本课程外, 还引入了大量精品线上慕课(MOOC)课程,此类课程选修不限人数,采取网络在线授课学习方式,学生在课程开设期间通过在线自主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期末接受考核。
专业教育课程, 它包含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实习/教育实践、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各专业按照学科门类和专业类别打通学科基础课程,实行大类招生的专业在学科基础课中设置大类平台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中的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等课程由学校组织相关学院设置,其它学科基础课程由专业所在学院研究确定。另外,各专业都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专业认识,加强学生学业指导,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和主动性。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除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外,各专业还结合专业特点在各门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其它课程,包括入学、毕业教育,健康与安全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实践和劳动教育与实践等课程。此类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不同阶段的适应能力、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学校还构建了第一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学习互融互动的课程体系。第一课堂学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表现为具体的课程,以学分的形式记录; 第二课堂为学生学习提供实践平台,在培养方案中表现为具体的项目或活动,以学时的形式记录。鼓励学生把在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充分运用、拓展在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有效的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劳动能力,形成有价值的学习。除第一课程成绩单外,还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更加全面地展现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成效和人生成长轨迹。
此外,学校积极推行双学位教育(主辅修制),允许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跨学科门类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选择辅修的要求是学生第一学年主修专业学习成绩优良, 平均绩点3.0 及以上,并且学有余力。目前,学校将辅修专业课程纳入全校课程平台统一管理,具有开设辅修专业资格的学院能制订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确保课程学分及修读质量。
平均学分绩点达3.5 及以上,且每门课成绩80 分或良好以上, 对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已经修读过或通过自学等途径确已掌握的学生,经所在学院审批,报教务处审核备案后可以申请免修本学期以理论教学课程为主的部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与国防教育课等课程及独立实验课、实习、设计等实践
教学环节不得免修,专业课程能否免修由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认定。(学生记者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