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报》

思政课:兴贤育人,国之根本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李 钗    
2020-10-26     (0)

近年来,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我校韩卉书记为2020 级新生讲授了思政第一课,鼓舞 2020 级新生要传承贵师大品德,做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的青年学子,让生命在蓬勃生长中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

随着我国不断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趋紧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式和斗争也愈加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学校教师扮演着铸魂育人的角色,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思政课是推动青少年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引导他们走上正路,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教师队伍的责任愈加重大。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 2.82 亿人,意味着教师重任在肩。习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期,最需要精心栽培和引导。2020届新生多数生于非典时期,考于新冠时期,他们是历史的经历者见证者。面临气温反复的十月,即使是面对气温骤降、雨水不断的状况,他们也依旧坚持在训练场,拿上道具枪,铿锵有力的训练声不绝于耳,用毅力与奋斗为大学生活添上了不平凡的一笔。军训既是大学生生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作为一堂意义非凡的思政课激励着广大青年学子。军训作为大学第一堂实践课,不仅是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素质,增强国防观念,也是在不断锻炼、塑造他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思想品质的过程。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近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体制化建设初显成效。但思政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教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整体素质还要提升;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国家要长足发展并不是刻舟求剑,而应该在积极探索与尝试中不断前进,对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言,我们党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肯吃苦耐劳、具有共产主义高尚情怀的人才,因此,深入切实推进思政课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提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加强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各级教师要起好领头、带头作用,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切实把思政课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而当代青年学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思政课教育中有所启发,心怀爱国之心,笃行报国之志,找准人生坐标,勇于担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凝聚起磅礴的青春伟力,为推进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雄伟大业贡献力量。

民族复兴任重而道远,教师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助推剂,学生是建设世界强国的主力军,思政课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催化剂,广大青年学生要在掌握知识中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练就过硬的本领”,时刻心怀祖国,在乐于奉献与锐意进取中迸发出无限力量,成为国家复兴伟业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