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报》

广油“西迁精神”采访队穿梭
广州、惠州、东莞等地再访西迁亲历者

2020-08-31     浏览(192)     (0)
黄卓乾 摄
黄卓乾 摄

本报讯 7月20-24日,受学校党委和张清华书记、校长的委托,党委宣传部、离退休处、网信中心相关同志一行5人到广州、惠州、东莞等地,围绕广油“西迁精神”与广油“西迁故事”展开专题采访,挖掘学校1965年从繁华大都市广州一路西迁到粤西小城茂名这一艰辛历程的素材和背后感人的故事,为进一步总结、凝练和提升广油“西迁精神”做积极准备。

采访队一行先后采访了当时亲历或见证学校“西迁”的17位老同志。老同志们当时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服从大局,义无反顾,背起行囊一路向西,扎根粤西小城茂名,现今谈起五十五年前的西迁往事依然激情昂扬,往日如昔。

吴逸民,当时为石油化工专业教师,党员。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到校就当班主任,有课就去上课,没课就做行政工作。据吴逸民老同志回忆:“当时师生上完课就一起动手包装、搬运仪器和设备,无需动员,也没有请外面的人包装;搬到茂名后,教研室的所有老师都必须参加听课和被听课,还自己做教具、挂图,建实验室。”

李游,当时为石油炼制专业教师,团员。李游老同志回忆道:“我主要上安全防火、石油工程、石油化工工艺和废油再生四门课程。1965年3月5日,我作为先头部队就出发到茂名了。每年都当班主任,早上与学生一起做早操,晚上到宿舍查看,与学生感情很深厚,既教书又育人。”李游、廖宝莹夫妇为我们提供了30多张珍贵的老照片,还到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旧址(现华南理工大学北区)为我们讲述了当时工中的校园风貌,并在校园找到了还尚存的校训石、刘义亭、办公楼、教学楼、教工宿舍楼、饭堂、小油厂、机械厂、运动场等标志性建筑和场所,让在场的我们喜出望外,收获良多。

肖开梓,当时为炼厂机械专业教师、党员。1955年入党,1959年留校,并到北京石油学院进修,1961年回到学校。肖开梓老同志说道:“当时老师们自己动手建设机泵检修实验室,位置在现在二教B栋附近。从南京炼油厂和仪器厂调配一些仪器泵和压缩机,通过熟人(刘宽)从茂名油厂拿了一些废旧的设备仪器回来,从氮肥厂也搞了一点设备,学校也出资买了一些设备和仪器,通过多种途径和努力,终于把机泵检修实验室建起来。”

陶炎兴,越南归侨。陶炎兴老同志回忆道:“1964年我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学校金工教研组做教师,1964年8月份被抽调到广州军区参加越南归侨培训,后调到桂林军区、昆明军区,后又出国到越南当翻译,在部队待了大约3-4年时间,差不多1970年的时候回到学校机械系。当初广州搬到茂名的实习工厂的机床很差,教师们自己设计,自己做机床、龙门铣床等设备,在帮助学校把实习工厂建好后,我就回到教研组接林元俸老师的工作,1986年离开学校到广石化工作。”

王宝莲,医务所护士。王宝莲老同志说道:“1965年我就跟着先头部队到茂名,当时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听党话跟党走,没有什么顾虑。有活就一起干,没有男女之分,我还主动请缨打墙孔安装水电,左手手指被锤子砸肿了,手臂累肿了还坚持干活。当时医疗所只有两个医生,一个护士(我),半夜三更有师生敲门来看病就得马上起来,平时很忙,都是跑步上班,连想一想远在浙江的两个小孩(当时一家四口分居四个地方)都没有时间,但在医疗所干得很开心。”

从花白头发的老人讲述中,在纸张发黄信件的字句间,于过往黑白照片的影像里,尘封的岁月记忆跃动起来,广油波澜壮阔的西迁画卷历历在目。

广油人献身报国、赤诚为民,将党的召唤变为西迁办学的报国之行。面对茂名校区初创时期的艰难困阻,广油师生以澎湃的奉献激情和昂扬的报国之志建设新校园,铸就了办学史上“西迁茂名”的伟大丰碑,培育了以“听党召唤,为国奉献;艰苦创业,忠诚担当”为内核的广油“西迁精神”。(孔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