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铜板铁琶辛弃疾

作者:蔡政亭    
2020-10-28     浏览(320)     (0)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为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收复中原。曾上书《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主和派政见不合,终被弹劾落职,退隐山林。1207年秋病逝,享年68岁。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词作既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咏叹祖国山河的壮丽。其豪放如苏东坡,故合称“苏辛”;其婉约如李清照,故合称“二安”(李易安与辛幼安)。现存词作600余首,有《稼轩长短句》留世。辛弃疾的书法造诣颇深,书写的《去国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沦入金人之手。在金兵铁蹄蹂躏之下,百姓苦不堪言,使辛弃疾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后他跟随田园诗人刘瞻之读书,记忆力强,悟性高,出类拔萃,闻名乡里。
  金国皇帝完颜亮迁都燕京后,效仿唐宋科举取士,辛弃疾一举中进士第。主考官蔡松年爱弃疾之才,荐举他入仕做官。辛弃疾谢绝了主考官的美意,他不想为金人卖命。后完颜亮遭兵变内乱被杀,各地乘机揭竿而起,辛弃疾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向金兵发动进攻,后加入了耿京领导的义军。耿京这支队伍是山东最大的一支,有万人之众,驻扎在山东东平府,离济南历城不远。辛弃疾被任命为掌书记,主管全军书檄文告,当时只有21岁,可谓少年英豪。
  义军打的是游击战,辛弃疾建议义军向南发展,投靠南宋朝廷,然后徐图复国大计。耿京赞同,并派辛弃疾和诸军都提领贾瑞将军前往京都建康接洽。宋高宗召见,加封耿京、贾瑞、辛弃疾等升官。岂料,耿京的部队发生叛乱,部将张安国杀了耿京,领着义军投降了金人。辛弃疾闻听,气愤填膺,跨马直扑金营,张安国等人正在开庆功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张安国挟持马背,日夜赶路,直奔京都。宋高宗下令斩张安国于市。辛弃疾这一招干得漂亮,高宗皇帝大为赞赏,改封他为江阴佥判,当时他才23岁。
  辛弃疾在《永遇乐》词中,写有: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诗句形容的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驰骋疆场、威震四方的壮举,也是辛弃疾自己的写照。
  辛弃疾回到了南方,抱定力挽狂澜的信念,对宋金对立的形势及军事反攻的前途作了致密分析,写成十篇非常有见地的论文,统称《御戎十论》或《美芹十论》,上书朝廷。在朝廷上下一片主和投降的论调下,辛弃疾的观点也就不为朝廷所接受。朝廷政治核心容不下他,只能被外放地方任职。
  辛弃疾担任荆湖南路安抚使,深入民间调研,发现该地区有一个叫作“乡社”的土匪组织,专事欺压霸凌良民的勾当。辛弃疾上报朝廷成立了湖南飞虎军。他巧妙解决了营房的困境,严格训练飞虎军,一举消灭了“乡社”悍匪。从此,辛弃疾名声大震。
  朝廷对辛弃疾心存戒备,不久便调他去往江西。江西当时还很贫穷,又遭连年旱灾,老百姓苦不堪言。辛弃疾走马上任,提出了若干有力措施,处罚了奸商和强抢事件,形势很快就平稳下来。
  御史中丞王蔺颠倒黑白,编造“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理由参了辛弃疾一本。辛弃疾被贬去江西上饶,在42岁那年无官一身轻了。
  辛弃疾在依山傍水之处建了座庭园,低洼处辟为稻田,花径竹扉,池塘茅亭。他的庭园取名稼轩,后自称稼轩居士。苏轼曾在黄州东坡建屋栖身,开荒种地,补贴家用,自称东坡居士。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辛弃疾一心跃马杀敌,光复国土,却迫不得已退守山林,内心充满了痛苦。退隐期间,他结交了哲学家陈亮、诗人陆游等抗金复国派,志同道合,互有诗词酬唱。
  辛弃疾写给陈亮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203年,在绍兴山阴,辛弃疾与陆游携手相见欢。陆游年长辛弃疾十五岁,一心跃马北进;辛弃疾有治国安邦之才,济世匡时之略。朋友相会,可谓人间佳话一桩。这次难得的相见之后,辛弃疾写了一首《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英雄勇武的气魄、救世报国的热情与广博的学识相结合,成就了他雄奇高洁的为文风格。例如,大家都熟悉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从中我们看到,辛弃疾南渡之后,空有报国志,无处得施展,怎一个愁字了得!
  辛弃疾最大的成就在词的创作。他创作的诗词文赋很多,但保存下来的词作只有600多首,有《稼轩长短句集》传世。
  到了晚年,辛弃疾仍念念不忘抗金复宋。1207年,他终于等来了宋廷再度起用的诏命,但无奈病重,已经到了弥留之际。10月3日,辛弃疾口里喊着“杀贼!杀贼!”而逝,享年68岁。
  辛弃疾是济南人,济南人喜欢他,爱戴他,纪念他。辛稼轩纪念祠,简称稼轩祠,位于济南大明湖南岸遐园西侧。其旧址原为清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所建李公(李鸿章)祠,1961年修葺改为稼轩祠;1980年重建,占地1400平米。
  稼轩祠坐北朝南,属古代官署型建筑。大门正中上方的匾额“辛稼轩纪念祠”六个大字由陈毅元帅题写。园内古木参天,直冲霄汉。东西厢房各三间,均系木质结构。室内有当代文坛名人叶圣陶、臧克家等赞颂辛弃疾的诗词字画作品。展柜里陈列有各种版本的辛词,以及今古学者对辛词的研究成果。主纪念堂里矗立着辛公右手握书、左手扶剑的立姿铜像。大门两侧廊柱上镶嵌有郭沫若先生撰并书的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