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时光氤氲我们一起见证

作者:□王承香    
2020-10-28     浏览(114)     (0)



  1980 年初,我和弟弟随母亲来到油田与父亲团聚。全家人的生活都要靠父亲一个月72元的工资维持。那是,一种用牛皮纸大包装的动物饼干就是小伙伴们眼中的好吃食。物资的匮乏让我时常怀念在湖北家乡的日子。
  来到油田后,10 岁的我很快迷上了看动画片 《铁臂阿童木》,每天必准点坐到那台公家电视机前。父亲托关系,才在第二年购得一台黑白电视机,从此我可以在家里看电视了。
  成长过程中,让我欣喜的是常常能买到0.13 元一本的小画报。后来,家里还订了 《语文报》 《故事会》 等书刊,给我带来很多乐趣。为了帮助上初中的我学习英语,家里专门买了“砖头式”录音机和全套英语课本磁带。当时,这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在小伙伴中也算少有的,我分外得意,也更加热衷于英语学习。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中专毕业,被分配到采油一厂作业大队工作。刚刚二十出头的我有着很多梦想。一次,在家里,我和几位朋友一起畅想未来。一位好友说:“等有了条件,首先建个大书房,弄一个整面墙的书柜,再买一台电脑。”在场的人都觉得这个梦想好遥远,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时代飞速前进,经济迅猛发展。如今,朋友果真在的家里设置了一面墙的书柜,摆满各种书籍,配备电脑就更不用说了。手机早已成
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出门只需要带手机就足够了。就连我七十多岁的老母亲都经常用手机拍照,与老姐妹视频,乐此不疲。
  单位生产条件的变化更能彰显时代进步。我刚上班时,修井设备使用的是通井机。搬家前,员工要爬上大板,立放运拉上18米高的井架,再一起运送至作业现场,组合使用效率低、成本高。自 2003 年开始,出现自背井架的修井机,大板和立放运车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近年来,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的推进,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低噪音、无污染的电动修井机正被大批引进。作业现场实现标准化,值班房内电暖气和空调齐备,使作业工们在辛苦劳作后,有了一个良好的休息和放松身心的空间。
  说起当年的峥嵘岁月,老同事们都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业大队的送班车是敞篷大解放,不论冬夏都十分“拉风”。值班房是由薄铁皮做成,冬天需自带煤块上井,生煤炉取暖。井上修井作业使用棕绳拉锚头,管钳卸扣,全是“手工活儿”。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作业员工们依然斗志昂扬,争创纪录,8小时能起下管杆三百多根。
  追昔抚今,感触颇深。时代进步,祖国繁荣昌盛,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石油人,我们唯有坚定信心、阔步前行,用不懈努力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