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 应 用 型 人 才 ” 培 养 绽 放 异 彩 (三 )
作者:魏末寒 蓝梓瑜 田琦
本文介绍了学院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计算机工程系和经济与管理系在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创新。通过创新理论加实践、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企政+中介服务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取得了多个学科竞赛的优异成绩。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前景充满信心。
前言: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经济与管理系以及计算机工程系在分析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我院学生自身的特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了一系列合理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力求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工程系:创新理论加实践“现阶段独立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参照母体学校的培养模式稍作修订加以套用,其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容易与学生层次、现实应用脱节。”计算机工程系主任傅瑜谈到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时提出,“制定适合我院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是相当重要的工作。”
学院以及计算机工程系领导先后进行了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推出嵌入式系统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等项目,都为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目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在理论创新方面,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上,即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上,计算机工程系将以往强调学科体系完整的课程设置转变为面向企业需求、以计算机应用和开发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傅主任强调实验室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如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它支持学生从自主实验→电子实习→嵌入式小制作→小型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省全国各种竞赛的创新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工程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通过建设计算机专业开放式实验室,建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全球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公开课程、技术网站、技术论坛等),进一步开拓教与学的空间,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培养全球视野与技术能力。
自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来,计算机系学生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同时,也在多个国家、省市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包括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博创杯大学生嵌入式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两项)、“ZLG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两项)、广东省“高校杯”软件作品设计竞赛二等奖、广东首届软件创新软件设计大赛优胜奖等多个奖项。这些奖项的背后,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功不可没。
经济与管理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具备一定的纯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是对知识的把握,以及对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才是我们更应追求的。”经济与管理系姚泽有主任如此阐释“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素质和技能。”
学院一直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经济与管理系在制定本系的教学目标后,特别提出了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姚主任介绍:“经济与管理系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类学科。从培养角度看,第一、二年是通识类课程,开的课程基本相同。三年级开始真正的分专业。经济管理系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上注重深度挖掘,其中校内和校外的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是关键。”
在校内,经管系建立了模拟实验室,在一些科目中安排实际操作课,请专业人员进课堂做指导,让学生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还成立了与专业相对应的协会,在实践方面有老师做指导。目前,学院与广东商学院、广东京通科技公司筹资合建了一个跨专业的综合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运用到多个专业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校际合作是经管系的亮点。国内虽然有很多大学进行校际合作,但是深度不够。校际合作涉及的经费问题,以及学生的吃穿住行和安全问题都无法保障。为解决这一问题,经管系开展了有特色的校企政+中介服务,这样就既能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又能保障学生各方面的利益。社会和企业是课堂学习最大的延伸。在校外,借助行业协会的丰富资源来解决学生实习难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创业方面,经管系购买了一套软件,学生登录软件可以模拟创业流程,如注册公司等。“大学只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在大学中学的是学习能力。”姚主任一句话总结了大学学习的意义。
最后,姚主任谈到了毕业论文:“经管系的毕业论文实行模块化管理。一种是调研报告+论文,一种是毕业设计,一种是纯论文,为了防止毕业论文抄袭,经管系如果发现纯论文有三分之一的部分是抄袭,毕业论文就作废。这将意味着无法毕业。”当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还遇到很多困难,一方面因为很多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意识方面较弱;另一方面,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政策,但真正落实到位还是有些困难。但是姚主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景充满信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