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暂停”了我们的生活,原本应该欢喜热闹的新春佳节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霾。随后,一场全民皆兵的阻击战打响了,原本规划好的教学计划也因此被打断。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学习需要,教育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各地学校积极响应,开展线上教学。网课学习的星星之火在九州弦歌之地上燃起,而今已成燎原之势。我们也紧随“潮流”,踏上了一段别样的网上学习新征程。
虽说疫情使我们无法在熟悉的教室相聚,但却不能阻挡知识的分享、智慧的碰撞。黄淮师生在“云端”相聚,用钉钉、腾讯会议、中国大学MOOC等软件构建起了坚固的学习阵地。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让同学们“吃得饱,更吃得好”,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好评。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王峰同学谈道:“线上教学丰富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因为很多课程采取了慕课的形式,所以我也有幸看到了更多名师的讲解视频。对我而言,网课这种学习形式真的很符合我的学习习惯。”
疫情期间,开学时间的一再延迟使学生们耽于享受,而网课成了一根可以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重新点燃的“稻草”。网课学习不仅给黄淮学子那快要“生锈”的脑袋打了一针“润滑剂”,更把个别走在放纵堕落路上的同学们拉了回来。19级的同学赵梦瑶说:“我认为线上学习是学生疫情期间在家学习的最好方法,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形式。直播课程可以无限次回放,如果上课时有没听懂的地方课下还可以查漏补缺。”如此看来,疫情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培养新兴趣,适时调整学习计划,那么宅在家的网课生活也可以过得津津有味。
在近两个月的网课生活中,老师们也渐渐对网络授课模式得心应手,网络课堂和直播软件也从一开始的不堪重负发展到稳定流畅。文化传媒学院的王倩老师说:“我感觉线上教学挺好。我利用腾讯会议上课,就目前来看不堵不卡,课堂顺畅,课件共享清晰,互动交流也很方便,而且同学们对于网课问答环节也不再紧张了,这更有利于学生们‘畅所欲言’了。”也有老师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讲,网课的产生绝不仅仅是疫情之下被迫的选择。信息时代大潮之下,信息更新的速度加快,我们应主动吸收更新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被时代大潮落下。种种迹象都在表明网课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涯中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方式。正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网课正逐渐成为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好帮手。线上学习,不应只是特殊时期内昙花一现的产物,更应该与传统教育方式并驾齐驱,为在求知路上前进的同学们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面,线上教学亦是如此。“其实我觉得网课挺好的,虽然网课学习不如在学校学习的效率高,但是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嘛,就是刷课这一方面感觉挺难受的。”文化传媒学院的华曼同学坦言受累于“刷课”。因为上课使用的软件众多,同学们不仅需要在上课时观看直播,还要课下“刷课”。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以及U校园中的诸多课程,堆积在一起,给同学们增加了不小的压力。除此之外,上网课时同学们所处的环境大多是家中,很容易受到许多干扰因素的影响。数学与统计学院的一位学生称:“线上教学相对而言受硬件设施的影响比较大,网络信号、上课环境等因素都会对线上教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始生之物,其形必丑。”用此话概括线上教学虽然有些过分,但线上教学作为特殊时期的一种新生事物必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身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全日制网课”的体验者还需对它多点包容。铁人王进喜曾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有困难就克服困难,没条件就创造条件。在这段崭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都是英勇的战士,需要翻过座座“夹金山”,攻坚道道“娄山关”,才能夺取疫情期间学习战役的胜利。
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建设的预备队。我们对自身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这个层面,更应该培养学习能力,运用网络学习便是对我们学习能力的一次检验。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这次难逢且难忘的网课经历,我们和网课的感情,虽然说不上一见钟情,却可以日久生情。目前的网课教学看似是疫情所迫,但有朝一日很有可能会成为大家一生的选择,我们和网课之间的缘分,来日方长。
没有一个冬天无法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黄淮繁花锦簇之时我们未能相见,待到枝繁叶茂之际我们共赴归来之约。
(李招娣 李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