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海南师范大学 - 《海南师范大学报》

LT 光速小队:实验室的 “神仙友情”

作者:■本报记者: 苏定喜    
2020-10-10     浏览(121)     (0)
▲LT 光速小队与指导老师
▲LT 光速小队与指导老师


深夜,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室里最后一盏灯熄灭, 一行人结队从实验室里走了出来, 他们仍然意犹未尽地讨论着那些关于光电、 电子以及大数据等话题。他们的 《基于 SLAM面向医用的智能实时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技术系统》 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总决赛二等奖; 他们还入围了第六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总决赛。他们在激光技术、光电器件与光学系统、 电路设计和数据分析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答案。在这些过程中,他们还收获了一份情深意重、 令人艳羡的 “神仙友情” 。

这一行人是来自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 LT 光速小队, LT指 “Laser Technology(激光技术)” ,光速则是希望自己的队伍能够在面对赛事紧凑的情况下以光速成长, 并在本科期间圆满完成项目相关工作, 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次偶然的机会, 小队负责人杨云帆从叔叔那里得知医院里面有一个机械手, 但是当时的机械手只局限于在药房内部拿取药物, 功能上比较局限。今年新冠疫情之下, 医疗行业备受重视。于是, 面向医用物流机器人的技术系统功能完善创意初步浮现在杨云帆的脑海中。

LT光速小队充分地利用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特有的光电信息专业资源, 经过思考和总结, 最终形成 “基于SLAM面向医用的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技术系统” 的创意。他们将激光技术和视觉技术应用于医疗服务机器行业, 同时专注于协助机器通过传感器的融合技术, 针对医院内通道多、 标识牌复杂以及障碍物多等特点, 解决医院内部复杂物资管理、人力劳动负荷过大、 特殊时期隔离、 特殊病室安全限制等问题, 从而提高医院工作效率, 实现医院内部的智慧管理。

LT光速小队于今年四月成立, 主要成员是光电信息专业的杨云帆、 杨隆杰、 赵子瑶、 袁毅;电子信息专业的高治国以及大数据专业的陈韫涵, 有着充分的学科交叉融合优势。

LT光速小队成立初期还在疫情期间, 他们只好利用线上交流平台在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虽然不能进行线下准备工作, 却并不妨碍团队的前期的信息收集。那个时候, 团队开始做大量的市场调查以及各个平台信息的检索, 待开学后,便开始了线下的交流与总结。团队前期资料准备得非常充分, 为后期高强度的比赛和项目技术进一步深入打下来夯实的基础。

杨云帆说道: “我们 LT光速小队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坚持、投入和专一。” 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 坚持并专注于项目的每一次进步。 LT光速小队每一位成员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每一束微弱的光汇聚成更明亮的光, 快速且强大。小队负责人杨云帆是创意的发起者, 也是项目和团队的管理者和开发者, 她的工作贯穿着项目的方方面面; 团队每一位成员在跟进项目技术的同时都有着自己的特长。杨隆杰和袁毅是项目的核心技术员,杨隆杰对激光器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袁毅在技术方面有着有趣的发散性思维;赵子瑶善于进行市场把握与竞争分析;陈韫涵负责数据分析以及算法方面的理论优化;高治国作为团队内的学长,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技术进行整合与总结。他们时常会在会议室里进行小组讨论工作,每当讨论激动之时,便会有团队成员不自觉地站起来发言,慷慨激扬的样子有些滑稽却又十分鼓舞人心。后来,“你坐下说话! ” 成为了 LT光速小队内部人员才会了解的梗。

一路走来,少不了指导老师的加持。LT光速小队拥有李林、李再金以及曾丽娜三位主要指导老师。三位老师会在小队提出完整的创意计划后,进行专业内容的检查和专业建议; 在实验上, 会认真地帮助小队成员们进行检测。 大多数成员刚升入大三, 有一些知识与技术上的困难需要老师手把手教授与解决,而老师们也一直辅导着小队,关心着小队的成长。 从团队成立到现在, 虽然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但在三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 LT光速小队呈暴风式成长。

队长杨云帆在谈及参赛历程时,她说道: “第一次参加比赛晋级时, 觉得很开心, 很有成就感。一路走到现在,再听到自己晋级国赛的消息, 却更加沉稳, 会将更多的思虑放在项目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和器件功能的实现上。” LT光速小队从无到有, 从一到六, 目标也渐次清晰,项目也正在发展着。在 LT光速小队成员看来: 激光是最准的尺, 激光是最亮的光,照亮我们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