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7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陕甘宁边区银行大楼在延安新市场落成了。新市场“昌盛杂货店”的小伙计开门营业前要为掌柜的完成一件重要任务,为新开业的边区银行送贺幛。贺幛是几尺布帛,不值许多钱,是一份礼节,是一份心意。
“为什么掌柜的自己不去呢?”小伙计掂量着手里的贺幛自言自语道,“那可是体面的事呀!”边区银行大楼坐落在新市场东南的山坡上,太阳一出来就照得亮堂堂、暖洋洋的。从小住土窑洞的小伙计看见这样一座石头砌成的玻璃窗户的二层楼房惊呆了——石头砌,坚固;玻璃窗,明亮。哦,原来银行是这样的。虽是早晨七时多,但边区银行大楼前广场已经聚集着很多来宾,其中多数是本市商人,更多的是看热闹的百姓——边区银行举行开幕仪式了。
小伙计今年十五岁,虽然年龄不大,却已经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们一家从米脂逃难到延安,父亲从延河挑水卖钱,母亲在家整天围着锅台转,十二岁的弟弟到边区贸易货栈当勤务员,七岁的妹妹正上初小,一家人日子过得恓惶。小伙计像大人一样,做事稳妥周到。他没有时间端详巍峨的银行大楼,更无暇闲看熙攘热闹的人群。他要完成自己的使命,赶紧把贺幛送到。很快,小伙计就找到礼账处。报出店铺名、掌柜名、贺幛尺数。礼账人员一边登记,一边开出收条——“今收到昌盛杂货店 xxx 贺幛壹块,回礼壹块银元”。随后,小伙计便被请到指定地点,加入边区银行开幕仪式的行列。此刻,他才领悟到掌柜的为什么派他来,原来是贺礼太轻,拿不出手。当然,小伙计也体谅到掌柜的难处。在小伙计的人生记忆里,边区银行开幕仪式既简朴,又热烈。好像是在音乐声中,两位女同志拉着一条结着花球的彩带,另一位女同志用剪刀剪开,两门分启。银行行长引导来宾鱼贯而入,分坐在红色彩绸之下,但小伙计属于站列者。说热烈主要表现在人多,银行广场都是人,银行周边山坡也是人。
开幕仪式上,一位头发斑白、戴眼镜的老者讲话。小伙计后来知道当时讲话的老者是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小伙计完小毕业,聪明伶俐,记忆力好。林主席讲话虽然带有南方口音,但通俗易懂,让小伙子一下就记住了——首先简要解释了银行的作用,接着指出,我们的银行是为人民工作,为抗战服务,具体说就是提高工农生产,并适当的改善人民的生活。因此,人民要把不用的钱存到银行里来,要用的时候再向银行去取,边区银行是帮助人民的。延安商会会长讲话很短,除表示祝贺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咱们的银行成立后,金融上再不愁呆滞了。”讲话完毕,开幕完成,小伙计和来宾们拥挤地向锦轴满壁的甬道,参观着满屋中耀眼的金条、银元、元宝和中外钞票的展览。回到店铺,小伙计从内衣口袋里掏出收条和银元交给掌柜的。掌柜的收下收条,把银元递到小伙计手里,说:“娃娃,这块银元是给你的!”长大后,小伙计才知道这是当地礼数规则,也清楚掌柜的为人其实很厚道。当小伙计回家把这块银元交到老实巴交的父亲手里并详细说明来龙去脉时,看到父亲手在颤抖,母亲用围裙揩眼泪。他知道,父母内心正喜悦着、激动着。
“公家跟咱百姓一样,也解开行门户回礼哩!”母亲说。“跟公家打交道,总是不让百姓吃亏!”父亲说。
小伙计明白,当时的政府——父母口中的公家其实并不富裕,他看到林主席穿的衣服不但陈旧,而且袖口也有些破损。多年后,小伙计也成为公家人,并且加入了那个镰刀和锤头组成图案的组织,那个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政党。他觉得自己所做的这些,都缘起那一块有温度的银元。那个小伙计是我的父亲。在他人生的晚年,一块银元的故事被他复述了无数遍。每次讲述,他都声音洪亮,眼睛放光,显得异常兴奋和激动,我猜想那一定是他人生经历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一定是触动了他心灵深处最温暖的神经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