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邮电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报》

读《中国文脉》有感

作者:吴淑涵    
2020-09-15     浏览(115)     (0)

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与各种文化面孔相遇的经历,感受到了中国文脉的传承,呼吁我们继承文脉。作者与千千万万张面孔相遇,感受着中国文脉的传承,感悟到文脉的传承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实干者寡言,继承者任重道远。





  一张小方桌,一把小木椅,一杯热茶,一本好书,一个下午。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我身上,折射出斑斓彩光,我盯着米黄色的印花桌布,出了神。恍惚间,余秋雨先生仿佛在向我微笑,“来,看这千年文脉。”刹那间,一张张面孔出现在我面前,又转瞬即逝,我在奔腾不息的星河里找寻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又与一个个陌生却又伟岸的身影相遇。一种奇异的感觉袭来,我想了很久,原来那就是感动。
  遇到太多的面孔,仅取其中几例与诸君探讨。
  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我随着余秋雨先生向东瞭望,看见一条古道上的大批行者,由东朝西而来。“那是什么?”那是三千三百年前商王朝首都的一次大迁徙,有国王盘庚带领,自山东曲阜而来,当然那时称之为奄。有一个叫微子的商王室成员,他顺应变革在周王朝生存下来,他便是孔子的远祖。这便是孔子一再说自己“殷人也”的原因。孔子推崇仁,他一生都致力于对天下苍生负责,他向另一位绝世天才问礼,那是老子。我很庆幸中华文化有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那个时代中国文脉的传承者。
  走走停停,我来到了魏晋,突遇一人在路上放声大哭。我认出来了,他是阮籍,李白有诗“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余日,一朝风化清。”,是了,他是阮籍,是那个乱世的文脉担负者,哪怕英雄尽没,也要留一声长啸在心间,以正清明。
  还有一张狂傲不羁的面容让我印象深刻,那便是唐人李白。李白,一个绝对响亮的名字,无需我再介绍,毕竟,谁的中学时代没有李白的诗篇呢?更有“中华第一思乡诗”家喻户晓。李白是一个天真的人,他以为自己可为帝师,实则不然,他确实如妻子预料的那般“难辨时局”,但也正因他的天真与纯粹才能让人在情感上达到高度共鸣,毕竟,人的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必然是纯粹无瑕,甚至是幼稚的。我把李白称作盛唐诗坛最闪亮的一颗星,因为那个时代独有的气质在他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潇洒不羁,容纳百川。
  不知不觉我已与千千万万张面孔相遇,擦肩而过,他们如星河一般载着文化之流奔腾不息,我想中国文脉的传承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它印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又由思想杰出者引领汇聚成流,与以往相遇,又奔向未来。
  蓦然回神,发现《中国文脉》的最后一页被我压折了边角,我赶紧用手把它铺平、压直。提起笔来,写下书中的一句话,“手握斧钺的人,总是在开山辟路。那些只会在凉棚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多不懂斧钺。开山辟路的人没有时间参与讨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确实,实干者寡言,我们切勿只会用“键盘”武装自己,切勿以文炫技,不要只盯着文化残屑,而忽视了主体文脉。现在继承文脉的担子落到了我们这代人身上,望我与诸君皆可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