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外国语大学 - 《四川外国语大学报》

沟通世界
联通中外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化办学之路

作者:策划 熊 鹰 宋 雷/采写 陈 挚 张春霞    
2020-09-30     浏览(181)     (0)


“开川外门,见山外山”,这简短的八个字,引发了川外人极大的共鸣。近日,学校副校长李小川、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幼斌、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曾传芳、留学生部主任张泽民做客“云访谈”第三辑《沟通世界 联通中外》直播间,共同讲述川外70年来沟通世界、联通中外的故事。
      国际化理念——“国际化办学理念已经融入到川外的骨血当中”
“川外历届领导和院系主任在办学过程中一直都有强烈的,或者说浓厚的国际化观念,这已经深入到川外的骨肉和血脉当中。”访谈中,李小川全面概括了高校国际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以及川外的国际化建设特色,描绘了川外国际化交流的全景图。他指出,无论是国际化办学发展目标和方向,还是人才培养、师资保障等方面,川外都处于西部前列。学校还积极肩负起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社会使命,能够积极地服务地方外事工作,具有直属国家外事工作的教育服务平台、独有的海外教育文化机构和海外考试中心。除此之外,川外还有多样化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这些都是川外的优势和特点。
      李小川谈到:“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高低没有绝对标准,他个人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看:一、是否有关于国际化办学发展的顶层设计;二、学校保障条件是否能够满足学校制定的国际化办学目标和方向;三、是否就人才培养与海外知名高校开展了交流与讨论;四、师资团队的科研和教学是否与国外大学展开了交流合作;五、学校是否经常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六、是否有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者机构;七、学校是否在海外有办学项目或机构。”
      “如果用上述7个标准来衡量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水平,首先,四川外国语大学在顶层设计上是做得比较好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领导下的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会定期研讨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方向和路径,每一个5年发展规划中都有专门的国际化发展板块。不仅如此,各个院系在制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也都专门制定了国际化规划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此外,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管理团队也具有非常强的国际化意识。学校每年也都会定期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如金砖国家国际研讨会以及海外的办学项目等。
      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保障,李小川将其分为了“软件”和“硬件”。“软件”主要指的是师资队伍,川外教师大多都拥有海外留学背景。与此同时,也需要看外籍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硬件”指的是外交公寓、留学生公寓、留学生食堂、图书资料、网络系统等是否能支撑学校的国际化办学。
       综上,用以上7个标准来衡量,川外的国际化办学毫无疑问是走在西南片区前列的。除了上述7个方面,特有的国际化交流平台和独有的海外文化教育机构,也都是川外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学校有跟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和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合作的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所有落户重庆市的海外文化教育机构也都跟川外有合作,法语联盟、歌德语言中心等落户川外。
      此外,学校也积极为重庆市政府提供外事活动服务,诸多川外教师也在各类涉外活动中扮演着志愿者的角色。“重庆市外事办领导说,重庆市政府在接待高规格的外宾时,会重点安排考察重庆的一两所高校,而川外就是其中一所。 ”另外,一些教育部批准的海外考试考点和海外留学服务中心也都集中设立在川外,这些也都是川外独有的优势和特点。
      国际化特色——“多平台、多渠道、多模式”
      张幼斌用“多平台、多渠道、多模式”对我校的国际化特色进行了深入诠释。她谈到,就多平台而言,国家留基委的公派项目、两国互换奖学金项目、外国政府奖学金以及国际组织人才实习项目等,基本上覆盖了我校已经开设的一带一路沿线的各个国家语种。川外目前和22个国家的76所高校开展了上百个校企合作项目,有上千名师生通过各种途径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入了川外门,只要你有心走出去,川外就可以为你寻得一条出国之径”。
      川外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模式也是多样的。各种学位项目、学分项目、夏令营项目、海外实习项目以及学术交流项目等供学生选择,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技能、专业提升、社会实践、涉外合作平台拓展等多方面大力营造多品类校内国际化氛围。
      “入得川外门,便是川外人”。在谈到川外师资的情况时,张幼斌指出,近三年来学校平均每年都有70多位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同时,学校也非常注重引入优秀的外语教师资源,川外常年的外教规模有70余人。学校在重庆市高校中首创外教职称评聘、博导聘任,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外教来川外扎根。
      国际化项目——“川外国际大厦是小小的联合国”
      曾传芳介绍,学校国际大厦里设立了俄语中心、歌德语言中心、法语中心、意大利语中心等等,还有留学服务中心、出国人员培训部、国际预科项目等。这些项目为川外学子提供了多个走向世界的平台。
      随后,她从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合作大学、海外学生的学业表现、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的“中澳项目”。她谈到,“中澳项目”目前为止已经走了8年历程,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旨在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涉外人才。“中澳项目”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毕业生,受到了中澳双方的一致称赞认可。“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校方提到川外的学生,都竖大拇指。”曾传芳欣慰地说道。
      除了英语专业有这些项目以外,许多小语种也都有自己的国际交流学习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这个思路已经融入到川外的骨肉和血脉当中。
      留学生教育——“让留学生融入川外校园文化,也让川外学子不出国门感受世界”

张泽民介绍了川外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总体情况以及如何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
      “川外接收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学校是教育部早期批准的接收来华留学生的院校,也是重庆市最早接收来华留学生的两所高校之一。从1983年开始,川外就开展了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教育培训,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学历生,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他谈到,目前,川外的来华留学生遍及世界六大洲67个国家和地区。川外也从2012年就开始承办多哥、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孔子学院夏令营活动。与此同时,川外积极鼓励留学生来川外学习。在中国政府奖学金基础上,还有重庆市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多种奖学金奖励方式。
      除了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为国际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以外,学校也十分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多种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增进中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中外学生相互学习和提高,让留学生们能够和中国学生一起融入到校园文化交流活动当中。川外主要从两方面来开展工作,首先是为学生搭建多种平台,为学生开设一些专业课以及文化体验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其次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中,就读于我校的国际学生和校友,用他们各自的方式,比如绘画、视频、捐赠防护物品等,表达他们对中国抗疫的大力支持,令人感动。
      国际化人才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能够讲好中国故事”
      李小川在总结中谈到,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功能主要有三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近年来出现比较高频的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和鼓励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四川外国语大学作为一所专业外国语院校,更应当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如此,川外也需要培养有家国情怀、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相比过去,越来越多国家关注中国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想听“中国故事”,因此,也越来越需要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人才。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展望未来,川外的国际化建设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无数川外人共同努力。接下来,川外需要更加注重培养“语言+专业”的人才,打造全英文授课的多门专业,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和本土学生。相信,在全体川外人的共同努力下,川外的国际交流合作之路定能够越走越宽广!